本帖最后由 大山之子 于 2024-10-11 09:54 编辑
在我们北方,一旦入秋就要忙着贮备过冬的物资。我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成的家,成家之初一点经验也没有,就按着有限的那点生活积累,也就是回忆一下小时父母带着我们过冬的经验,照葫芦画瓢做一做,再就是学着左邻右舍老人们的作法,摸着石头过河打发自己的小日子。 每年入冬前最大的一件事是贮存秋菜。在我们林区大宗菜就是土豆和大白菜。我们是单位组织集体到附近农户的地里收菜,一人一把菜刀,到地里自己砍菜,然后按着需要把这些菜分别送回家中。当时我也不知道我们四口之家需要多少菜,就问单位的大姐姐们。她们说,这四口人怎么也得吃两百斤吧!于是我就按大姐姐的意见多买一点,三百斤。 收土豆也是单位组织到地里去捡,农户在地里把土豆犁出来,我们就跟在后面把土豆捡出来装入麻袋。也是先问一下,说四口人最少也得两麻袋三百斤吧。那可是足足三百多斤呀,我当时就怀疑这么多的菜能吃得完吗?可是实践证明,在物资匮乏的那个年代,这些菜实在是不怎么多,还是能消耗得了的! 现在回忆起来,那个年代虽然生活艰苦,但总觉得身上有那么一种精神和劲头,朴实、乐观,无论条件多么艰苦总是迎着困难而上,从不言输,也不知苦,因为我们一直都是这样生活着。 作为收秋菜这种集体活动,单位职工总是会热情高涨且搞得得热火朝天。有时晚了,还会在单位开火,来个土豆炖白菜,清汤寡水的可大家还吃得那么香,真不知那时的胃觉怎就那么的好!现在想起来也觉得好温馨,好开心! 除了收秋贮秋菜,再一个就进山,把该收获的山特产品,诸如朩耳、蘑菇、五味子、山葡萄、狗枣子、山梨、山核桃……都收回来。这也是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通过学习和摸索,我们也逐渐掌握了采摘这些山特产品的时间、地理环境和采摘的方法等等。 例如榛蘑采摘的时间是在初秋,百姓叫它草蘑,它的学名叫密环菌,一般长在草丛里,味道淡一些。而深秋采摘的榛蘑是一种学名叫假密环菌的蘑菇,菌杆菌伞粗壮,水份少,味道也浓,是优质的蘑菇,它长在松柞混交林的柞树的根部。另外的还有一些优质的蘑菇,如,鸡腿蘑它长在塔头地边缘或蛰麻子菜的草丛中,湿品每斤15--20元左右,而干品在150元左右。 记得山上有榛蘑时,满山都是人,林子里常听到号号声,那是提醒伙伴就在附近,千万别走丢了!采山货时千万要戴蚊帽,不然会被小咬和蚊子“吃”了!那些年我们每年都会采许多山货,回家晒在院子里,红的、黄的、黑的,件件都显示着开心的喜悦! 有时我也会采些小众蘑菇,是别人不认识的那种。我家离森林植物园也就二、三百米,上山锻炼的时候会顺便采一点点。有人也吓唬我,千万别乱采乱吃,小心中毒!可他们不知道,我好歹是林科院的研究人员,而且还有小兴安岭菌类图谱书,肯定是不会出错的!那些年我虽是搞林业自动化的,但整天和搞林业的科研人员在一起工作,就是熏陶也早就是半瓶醋了! 收秋采的山货,吃不了的就送人,也是一种联络情感的纽带,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真的是件特别开心的事。其实收的不止是山货,而是一种心情,一种酣畅淋漓的生活方式,我喜欢这种生活和方式,现在老了,就成了永久的记忆! 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