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老人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搜索
查看: 3351|回复: 28

[其他] 笔记:《关于近体诗的平仄及其它》(8)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2-27 12: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紫蓿 于 2020-3-14 07:58 编辑

   
   四、拗救的常见形式

   (1)“拗救”是什么?为什么要进行拗救?

   我们知道,拗(ao 四声),读“奥”的音。意思是说起来不顺口,就是“拗口”。
   在近体诗中,广义地说:凡有不合平仄格式的字的,都是“拗”字。
   在诗中出现拗,会影响诗的表现效果,所以尽量不出现拗为最好。可是这不是总能做得到的,有些情况你不用“拗”,效果会更不好,那就只好让它出现了,之后,我们再想一些办法来抵消这拗口的负作用。《诗律学》中说:“对于出现了拗的句子,只要“救”了,就不为病。那“拗救”的意思是什么?王力教授说:“所谓拗救,就是上面该平的地方用了仄声,所以在下面该仄的地方用平声,以为抵偿;如果上面该仄的地方用了平声,下面该平的地方就用仄声,以为抵偿”。所以一旦出现拗,就要救一下,这个过程就是“拗救”。


   救,是要遵守一定规则的,否则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弄不好,还会弄巧成拙,始得其反。所以研究一下救的方法,是必要的。
   


   近体诗的平仄格式,有“标准格式”和“变通格式”之分,那我们究竟应该依哪种格式为准(参照物)进行比较,来谈是出现拗了,还是没出现拗?《诗律学》中,是以“标准平仄”格式为基础来讨论这个问题的。

   (2)思路

   近体诗的句子最多的字数不过是7个字,我们可以按它们所处的地位,逐个加以研究,如哪些字允许拗,哪些字绝对不允许拗;哪些拗是“轻微”的,哪些拗是“严重”的,以便决定对它们应该采取的政策。

   我们可以想象得到,第2、7字不能有拗。在首句中,第2、7字,是最关键的字,是决定这首律诗是“什么起、入不入韵”的关键字,如果允许它们有拗,那就颠覆了这首律诗的一切,甚至让它不是近体诗了。

   1、3、5是否可有拗?从“1、3、5不论”一说中,很明显,是会有的。

   最后剩下的第4、6字怎样?因为是关键字,原则上是不允许有拗的。可是在古人的实践中,却还真的存在着有拗的情况,在那个时代里,甚至把这种情况称之为“子类特殊律句”和“丑类特殊律句”,并承认它的合法性。——这种情况,我们不想在这里进行讨论了,因为在拗救中极少会用这种情况,许多时候,只是用来能看懂古人的诗句,而不是用来自己写诗。

   (3)1、3、5字中的拗:

   律句中的1、3、5字,它们处于非节奏点,地位相对次要,当然是可以出现拗的。虽然在诗的理论中,早就已经有“1、3、5不论”之说,但这个说法,不是“铁律”,其实有些时候“3、5”也是要“论”的。

   我们现在的研究方法,是在1、3、5字中,无论是怎样的情况,只要是离开了标准的平仄,就都认为是出现了拗。至于是不是都需要救一下,那不一定,实际操作的时候,我们可以根据拗的程度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对策。


   1、3、5字中的拗的分布和对策:

   1,甲种拗:

   A,“顶节前字”的拗;
   B,除“头节、脚节都为平”的句子之外的句子中的“头节前字”的拗;
   C,“头节、脚节都为平”的句子中的“腹节前字”的拗。
   

   这是最次要的拗,可以不避、不救,即“相当于”非拗。但是若能救一下,则更好,可使句子的格式更为整齐;若不做处理,亦不为过。

   2,乙种拗:

   是除“头节、脚节都为平”的句子之外的句子的“腹节前字”的拗。
   这种拗,应尽量避免,一旦出现,要尽量救。(现在的共识是“必须救”)


    3,丙种拗:

    是在“头节、脚节都为平”的句子中,“头节前字”的拗(即犯孤平的情况)。

    这种拗要绝对避免,否则必救。

    请见下表所示的情况:


平仄
仄平
仄仄
平平

   注:8个“绿色字”表示甲种拗,以示“绿灯行”,可不救的意思;4个“红色字”表示乙、丙种拗,以示“红灯停”,必须救的意思。



评分

参与人数 2人气值 +8 收起 理由
玉香 + 5 受益匪浅!
阿强 + 3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20-2-27 13:33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紫蓿大哥的佳作。
 楼主| 发表于 2020-2-27 16:47 | 显示全部楼层
张太秀 发表于 2020-2-27 14:15
老师您好,非节奏点的拗救您写的很清楚,谢谢。上次我谈的是节奏点的拗救,读了您的论述受到很大的启发,您 ...

张老师:为了讨论问题方便,我把您的有关帖的部分内容,摘录到这里,省得用时现去查找:

一,拗救;格律诗创作中,出现出律之处,可以拗救【自救或对句救】。书中举例‘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出句第四字应该平生字,用了仄声‘不’字,出律了。于是对句第三字应该是仄声字,改用平生字‘吹’,这就是所谓的拗救。拗救的结果,节奏点上的字,‘不’和‘又’还是失对;这样的拗救有何意义呢,其实是对‘格律’的破坏,不用为好,不如一丝不苟按诗谱写算了,把握不好,就写古风也挺好的。律诗出律之处,应该予以指出,这不是吹毛求痴,因为格律诗就是规则苛刻。平仄是基础,尽量做到不出律,向老手学习,对新手应该宽容。写律诗,只要严格诗谱,就不会出现孤平,孤仄,失对,失黏,三平调问题。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值 +5 收起 理由
玉香 + 5 给力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20-2-27 16:58 | 显示全部楼层
张太秀 发表于 2020-2-27 14:15
老师您好,非节奏点的拗救您写的很清楚,谢谢。上次我谈的是节奏点的拗救,读了您的论述受到很大的启发,您 ...

张老师:我本无意和您进行什么辨别是与非的探讨,因为我没有这个本钱,也没这个心情。但我感到,这里面刚好表现了网传的“拗救理论”,什么:“六拗五救”、“四拗三救”等等。那我就此机会说上几句自己的看法,运动运动大脑和手指头——这也是一个聊天的内容嘛!呵呵呵!
发表于 2020-2-27 17:14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特忙,收藏再说。
 楼主| 发表于 2020-2-27 17: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紫蓿 于 2020-2-27 19:31 编辑
张太秀 发表于 2020-2-27 14:15
老师您好,非节奏点的拗救您写的很清楚,谢谢。上次我谈的是节奏点的拗救,读了您的论述受到很大的启发,您 ...

1,您帖中说“书中举例‘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出句第四字应该平生(声)字,用了仄声‘不’字,出律了。于是对句第三字应该是仄声字,改用平生字‘吹’,这就是所谓的拗救。拗救的结果,节奏点上的字,‘不’和‘又’还是失对;
这应该是原书作者的“四拗三救”的理论吧?这个理论我不知道它的根据来自何处?若是他自己发明的,那就没什么可说的了,人家有言论的自由,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对也好,错也好,那我们管得着吗?管不着的。我依据的是《汉语诗律学》,人家依据的是自己。老话说,大路朝天,各走一边。跟人家探讨对错,没理由的,可别自己找着挨骂啊!


2,白居易 的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诗本来没用拗救,白老先生写诗的时候是唐代,他用的是《平水韵》不是《中华新韵》,人家的诗没毛病,不用“救”,看检测结果:


那原书作者用这个来证明他的拗救理论,这能站得住脚吗?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会员

x
 楼主| 发表于 2020-2-27 17: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紫蓿 于 2020-2-28 10:16 编辑
张太秀 发表于 2020-2-27 14:15
老师您好,非节奏点的拗救您写的很清楚,谢谢。上次我谈的是节奏点的拗救,读了您的论述受到很大的启发,您 ...

3,原作者用了“四拗三救”,——这算是哪门子的拗救的方法?是对句相救?不是,因为对句相救,要求被救的字和救的字,应该是处于“对应”即位置相当的两个字,可他这里被救的字是第4字(腹节后字),用做救的字是第3字(腹节前字),这是八竿子都打不着的两个字,他怎么能起到救的作用?而且,这样救来救去,当然会破坏了原来联内互对的原则的!——这真的如您所说,像这样的拗救真的是毫无意义的!
 楼主| 发表于 2020-2-27 18:43 | 显示全部楼层
张太秀 发表于 2020-2-27 14:15
老师您好,非节奏点的拗救您写的很清楚,谢谢。上次我谈的是节奏点的拗救,读了您的论述受到很大的启发,您 ...

4,我再明确点出:白诗,并没有用“拗救”,他的诗也没破坏了联内相对的原则。原书的作者之所以这样分析,是因为他不了解唐诗用的韵书是《平水韵》,那么用现在的读音去衡量古诗的平仄,那显然是没有道理的!

自己没把知识弄明白,却用自己的理论去责备人家,这可是有点没自知之明吧?老话说“宁可千年不得道,弗修一日野狐禅”。因为“野狐禅”会把人带偏的,我们当老师的最忌讳知识出错,因为那会以讹传讹而“误人子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会员

x
 楼主| 发表于 2020-2-27 18: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紫蓿 于 2020-2-27 19:05 编辑
张太秀 发表于 2020-2-27 14:15
老师您好,非节奏点的拗救您写的很清楚,谢谢。上次我谈的是节奏点的拗救,读了您的论述受到很大的启发,您 ...

5,前面我忘说了一点:原作者说"不"字是仄声,而诗中要求的是平声,因此说不字是"出律"了,是出现“拗”了。这也不是那么一回事儿,"不"字是多音字(吹字也是),它在该诗句的语境中,就是该读平声的."一七八不变音同……"的口诀,就是用来确定这几个字的平仄的,所以,对古人的东西,在没有充分了解人家的背景的情况下,就武断地进行评论,这也是不太好的,是不是?
 楼主| 发表于 2020-2-27 19:08 | 显示全部楼层
齐秋实 发表于 2020-2-27 17:14
今天特忙,收藏再说。

好,请随意!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会员

x
        
下一页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手机版|公众号|小黑屋|可爱老人网

GMT+8, 2024-9-30 21:3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