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老人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搜索
查看: 270|回复: 49

[散文] 喜峰口大刀园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9-1 15: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汉风 于 2025-9-1 15:46 编辑

        
      暮色中的喜峰口像一柄锈迹斑斑的青铜剑,斜插在燕山褶皱里。我踩着被战火淬炼过的青砖,从敌楼残破的箭窗望出去,滦河水在三十米深的沟壑中泛着冷光,八十年前那场惊天动地的白刃战,仿佛正从石缝里渗出铁锈味的硝烟。
       从喜峰口的敌楼上沿着山路走下来,半路上正好碰上了喜峰口板栗合作社的带头人,喜峰雄关大刀园和抗战博物馆创办人、人称大胡子的张国华,我们随即攀谈起来。
       "那时候的板栗林可比现在密多啦。"大胡子张国华的嗓音带着山风打磨过的粗粝,他倚在斑驳的城堞上,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那把仿制大刀的刀柄。刀鞘上的红布条已经褪成浅粉色,却仍被系得整整齐齐。
       这位满头银发的老人是土生土长的喜峰口人。2005年,当他发现村里的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千年古关只剩老弱病残守着三百亩板栗林时,突然想起祖父讲过的故事——1933年长城抗战,二十九军大刀队正是从这片板栗林出发,在月黑风高之夜砍出惊天动地的"喜峰口大捷"。
      "合作社的板栗卖不上价,可咱喜峰口的故事值钱啊。"张国华的胡子随着笑声颤动,他掏出泛黄的笔记本,里面密密麻麻记着二十九军老兵的口述史。2008年,他带着二十三户栗农成立合作社,用板栗收入作启动资金,在当年大刀队集结的杨树沟建起了抗战博物馆。
       博物馆的砖石来自倒塌的瓮城,展柜是乡亲们捐出的老木箱。最珍贵的展品是一柄卷刃的大刀,刀身上"二十九军三八师"的刻痕已经模糊,刀柄缠着的麻绳却仍保留着体温。"这是赵登禹师长的副官用过的",张国华轻轻擦拭刀身,"1933年3月12日夜,五百把这样的大刀砍得鬼子魂飞魄散。"
       随着博物馆名声渐起,张国华又动起新脑筋。他在物馆旁辟出二十亩地,按1:1比例复原了当年大刀队的训练场。青石靶墙上密密麻麻的刀痕,是游客们体验"破锋八刀"时留下的。最热闹的要数板栗成熟季,游客们白天挥舞仿制大刀劈柴火,晚上围坐在篝火旁剥栗子,听张国华讲"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的往事。
       "您这胡子是不是为扮关云长留的?"临别前我打趣道。老人突然严肃起来,撩起胡须露出下巴上的疤痕:"这是1976年地震时,在废墟里扒人留下的。"夕阳为他的银须镀上金边,那一刻我忽然明白,这位古稀老人何尝不是把整个生命当作转经筒,在喜峰口的土地上刻下永不磨灭的年轮。
       这时我提出为他拍一张照片,它欣然允诺。当我快门按下时,山风掀起张国华的衣襟,他手中的大刀映出半轮残阳。照片定格的瞬间,八十年前的杀声与如今的欢笑、古关的沧桑与新园的生机,在燕山深处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进山的路上有大刀的雕塑

      
       昔日的古战场

      
       三寸的万里长城五眼楼,万里长城上只有重要的关隘才有五眼楼。

      
       登上高高的万里长城

      
       五眼楼内部场景

      
       弹痕累累的城墙,那场战役留下的痕迹

      
       老共产党员、喜峰口大刀园创办人大胡子张国华

      
       我和大胡子留影

      

       民革中央主席何鲁丽题写的“喜峰口长城抗战纪念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会员

x

评分

参与人数 17人气值 +70 收起 理由
晴岚 + 4 大赞!
山谷晨音上海 + 3 大赞!
锦绣之州 + 3 受益匪浅!
江边柳 + 3 赞一个!
老马阿飞大哥 + 4 大赞!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25-9-1 16:12 | 显示全部楼层
喜峰口"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宣传正能量,铭记历史缅怀先烈。
发表于 2025-9-1 16:12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个大胡子的老哥身体真是棒!首席欣赏点赞汉风兄的佳作!
发表于 2025-9-1 16:24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厚重的图文佳篇,今天读来,深受教育和启迪,不忘历史,缅怀先烈,开创未来!
发表于 2025-9-1 16:47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这世间,总有那么些 “老顽童”,人老心不老,还总爱整点 “惊世骇俗” 的事儿。就比如咱今儿瞧见的这位,往长城的垛口一探,那架势,活脱脱像是刚练成了什么绝世武功,准备 “大干一场”,目标直指 ——“解放湾湾”!
       您先瞧瞧他这出场方式,多有排面!长城是啥地方?那是咱华夏的龙脉,是见证过无数风雨、承载着千年历史的圣地。别人来这儿,要么是感叹 “啊,长城真雄伟”,要么是咔咔拍照发朋友圈。可这位 “老顽童” 不一般,他偏要选个独特的 “亮相窗口”,把自己往那垛口一塞,半露着身子,脸上还挂着那股子 “我要搞事情” 的笑意。这要是在武侠剧里,指定是刚从什么秘密山洞里学成了 “穿墙术”“缩骨功”,正准备下山,让江湖见识见识自己的厉害。
      说说他这 “功夫”,那叫一个 “扎实”。您看他那姿态,既不是慌慌张张要掉下去,也不是畏畏缩缩不敢动弹,就那么稳稳当当地 “嵌” 在那儿,仿佛长城的砖缝都是为他量身定制的 “练功台”。这平衡感,这核心力量,说是苦练了十年八年 “壁虎游墙功”,我都信。指不定他私下里,天天在自家墙根儿底下练,从一开始的 “bia 叽” 摔下来,到后来能像只灵活的大壁虎,上下自如,如今终于在长城这 “大舞台” 上,来了回汇报演出。
     咱再唠唠他这 “解放弯弯” 的 “宏伟目标”。这 “弯弯” 是啥?在他这儿,可能是家里那个总跟他拌嘴的老伴儿,也可能是孙辈们藏起来的零食,甚至是楼下那个总抢他广场舞 C 位的老伙计。您想啊,他练成了这么厉害的 “功夫”,不得找个由头 “显摆” 一下?“解放弯弯” 这口号多响亮!要是对着老伴儿喊,那意思就是 “你看我多厉害,以后家里遥控器得归我管”;要是对着孙辈喊,就是 “孙儿哎,你那包薯片,爷爷我‘攻’下来啦”;要是对着广场舞对手喊,那就是 “嘿,今儿这舞池,我要‘解放’成我一个人的天下”。这 “弯弯”,在他的世界里,就是那些需要他用 “绝世武功” 去 “攻克” 的小目标,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和顽童式的狡黠。
      您再品品他脸上的笑,那叫一个得意,那叫一个灿烂,仿佛已经预见到自己 “解放弯弯” 后的胜利场景。这笑容,把 “老顽童” 的精髓展现得淋漓尽致 —— 管它岁月几何,快乐最重要;管它目标大小,有趣才是王道。
      这场景,要是让旁边的游客瞧见,指定得乐出声。有人可能会说:“这老汉风,真会玩!” 也有人可能会模仿他的样子,对着同伴喊:“看我,我也会‘解放弯弯’啦!” 瞬间,严肃的长城似乎都被这股子幽默风趣给感染了,历史的厚重感里,平添了几分人间的活泼劲儿。
      所以啊,咱这 “老顽童”,用他独特的方式,在长城上演绎了一出 “练好功夫,解放湾湾” 的喜剧。这喜剧的内核,是对生活的热爱,是永不过时的童心,更是把平凡日子过成欢乐剧场的智慧。希望咱们都能有这 “老顽童” 的心态,甭管多大年纪,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 “功夫”,去 “解放” 那些生活里的小 “弯弯”,让日子过得跟他脸上的笑容一样,灿烂又有趣!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值 +5 收起 理由
铁歌 + 5 大赞!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25-9-1 17:20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汉风老师的应景图文。铭记历史缅怀先烈。
发表于 2025-9-1 17:21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读老师《喜峰口大刀园记》,热血沸腾。"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鬼子是有枪炮的,革命先烈英勇顽强,民族精神感天动地。看看照片里那把大刀,估计现在年轻人拿得动不多……铭记历史,缅怀先烈。
发表于 2025-9-1 17:35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汉风老友的应景图文。铭记历史,缅怀先烈!!!
发表于 2025-9-1 18:2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汉风详细介绍了喜峰口的今昔。张国华老人创办了大刀园和抗战博物馆,做了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它让人们不要忘记八十年前在喜峰口发生的惊天动地的白刃战,凝心聚力,守护好我们可爱的家园。
发表于 2025-9-1 19:33 | 显示全部楼层
仔仔细细读了一遍,写的真好,很震撼人心,想当年再看如今,战争推动了历史的发展,祖国繁荣昌盛。风老师与老者笑看今朝,喜盈满怀。
        
下一页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手机版|公众号|小黑屋|可爱老人网

GMT+8, 2025-10-15 03: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