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女子利用天气预报频繁购买飞机延误险,5年买中900多次,获赔近300万,被抓时:我符合保险理赔要求! 最近,一则 “女子利用天气预报频繁买飞机延误险,5年买中 900 多次,获赔近 300 万” 的消息在网上炸开了锅。 大家都在议论纷纷,好奇这背后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毕竟,300 万可不是一笔小数目,而她居然能通过买飞机延误险赚到这么多钱,实在让人难以置信。 1 据了解,这位女子从 2015 年开始,就踏上了她的 “买险之旅”。 在长达 5 年的时间里,她频繁购买飞机延误险,而且令人咋舌的是,她竟然买中了 900 多次。 平均下来,一年差不多要买中 180 多次,一个月就有 15次左右。 要知道,飞机延误虽然不是罕见的事情,但能如此高频率地 “押中”,实在是超乎常人的想象。 而随着成功获赔的次数增多,她获得的赔偿金额也越来越多,前前后后加起来,竟然将近 300 万。 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很多人辛苦工作一辈子,都不一定能赚到这么多钱。 可她却靠着买飞机延误险,在短短 5 年时间里就收入囊中。 当警方找到她,将她抓获时,她却一脸淡定,坚称自己的行为符合保险理赔要求。 在她看来,自己是按照保险的规则来操作的,每一次购买延误险都是真实的交易,而航班延误也是事实,她只是运气好,能够多次 “押中” 而已,怎么就成了违法犯罪呢? 2 在保险行业里,理赔是有一套严格规则的。 保险公司不是慈善机构,它的运营需要成本,也需要盈利。 每一份保险产品的定价,都是经过精算师们综合各种因素,比如航班正常率、历史延误数据等,计算出来的。 正常情况下,理赔是对那些真正遭遇意外情况的投保人的一种保障和补偿。 但如果有人像这位女子一样,频繁且高概率地获得理赔,这就打破了保险行业原本的平衡。 保险公司在设计延误险时,肯定没想到会有人能如此精准地 “拿捏” 住航班延误的情况。 这就好比一个游戏,大家都按照规则玩,突然有个人找到了漏洞,一直赢,那这个游戏就没法正常进行了。 从法律的角度来看,女子的行为到底该如何定性呢? 这可是个关键问题。 根据《刑法》第 198 条规定,保险诈骗罪是以非法获取保险金为目的,违反保险法规,采用虚构保险标的、保险事故或者制造保险事故等方法,向保险公司骗取保险金,数额较大的行为。 在这个事件里,关键就在于女子是否虚构了保险标的、保险事故。虽然航班延误不是她能控制的,她也没有制造延误事故,但她获取他人身份信息虚构投保人的行为,可能就踩到了法律的红线。 如果她是通过不正当手段,比如欺骗亲朋好友获取身份信息来大量购买延误险,那就可能涉嫌虚构保险标的,构成保险诈骗。 但如果她获取身份信息是经过他人同意,购买保险的行为也都是按照正常流程来的,只是单纯利用对天气和航班的了解来增加获赔概率,那这就存在一定的争议了,或许只能算是钻了保险规则的漏洞,还不能直接认定为违法犯罪。 3 这一事件在网上引发了激烈的讨论,大家的观点各不相同。 有一部分人觉得这位女子太聪明了,她能发现保险规则里的漏洞,还能利用天气预报来增加自己获赔的概率,这是一种本事。 在他们看来,规则既然存在漏洞,那被人利用也是没办法的事,只能怪保险公司自己没有把规则制定好。 但也有很多人认为,女子的行为就是违法犯罪。 保险是为了给大家提供保障,而不是让人用来赚钱的工具。 她利用不正当手段获取大量身份信息,虚构投保人,这就是在骗保,严重损害了保险公司的利益,也破坏了保险市场的正常秩序。 如果人人都像她这样钻漏洞,那保险行业还怎么正常运转呢 ? 这起女子买飞机延误险获赔近 300 万的事件,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思考。 在保险行业,规则是保障各方权益的基石,而诚信则是维持行业健康发展的灵魂。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也要从中吸取教训,无论是在购买保险,还是在生活的其他方面,都要遵守规则,坚守诚信。 只有这样,社会才能更加公平、和谐,我们每个人也才能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