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老人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搜索
查看: 43|回复: 13

[其他] 南京女子利用天气预报频繁购买飞机延误险,5年买中900多次,获赔近300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4-3 19: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南京女子利用天气预报频繁购买飞机延误险,5年买中900多次,获赔近300万,被抓时:我符合保险理赔要求!
最近,一则 “女子利用天气预报频繁买飞机延误险,5年买中 900 多次,获赔近 300 万” 的消息在网上炸开了锅。
大家都在议论纷纷,好奇这背后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毕竟,300 万可不是一笔小数目,而她居然能通过买飞机延误险赚到这么多钱,实在让人难以置信。
1
据了解,这位女子从 2015 年开始,就踏上了她的 “买险之旅”。
在长达 5 年的时间里,她频繁购买飞机延误险,而且令人咋舌的是,她竟然买中了 900 多次。
平均下来,一年差不多要买中 180 多次,一个月就有 15次左右。
要知道,飞机延误虽然不是罕见的事情,但能如此高频率地 “押中”,实在是超乎常人的想象。
而随着成功获赔的次数增多,她获得的赔偿金额也越来越多,前前后后加起来,竟然将近 300 万。
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很多人辛苦工作一辈子,都不一定能赚到这么多钱。
可她却靠着买飞机延误险,在短短 5 年时间里就收入囊中。
当警方找到她,将她抓获时,她却一脸淡定,坚称自己的行为符合保险理赔要求。
在她看来,自己是按照保险的规则来操作的,每一次购买延误险都是真实的交易,而航班延误也是事实,她只是运气好,能够多次 “押中” 而已,怎么就成了违法犯罪呢?
2
在保险行业里,理赔是有一套严格规则的。
保险公司不是慈善机构,它的运营需要成本,也需要盈利。
每一份保险产品的定价,都是经过精算师们综合各种因素,比如航班正常率、历史延误数据等,计算出来的。
正常情况下,理赔是对那些真正遭遇意外情况的投保人的一种保障和补偿。
但如果有人像这位女子一样,频繁且高概率地获得理赔,这就打破了保险行业原本的平衡。
保险公司在设计延误险时,肯定没想到会有人能如此精准地 “拿捏” 住航班延误的情况。
这就好比一个游戏,大家都按照规则玩,突然有个人找到了漏洞,一直赢,那这个游戏就没法正常进行了。
从法律的角度来看,女子的行为到底该如何定性呢?
这可是个关键问题。
根据《刑法》第 198 条规定,保险诈骗罪是以非法获取保险金为目的,违反保险法规,采用虚构保险标的、保险事故或者制造保险事故等方法,向保险公司骗取保险金,数额较大的行为。
在这个事件里,关键就在于女子是否虚构了保险标的、保险事故。虽然航班延误不是她能控制的,她也没有制造延误事故,但她获取他人身份信息虚构投保人的行为,可能就踩到了法律的红线。
如果她是通过不正当手段,比如欺骗亲朋好友获取身份信息来大量购买延误险,那就可能涉嫌虚构保险标的,构成保险诈骗。
但如果她获取身份信息是经过他人同意,购买保险的行为也都是按照正常流程来的,只是单纯利用对天气和航班的了解来增加获赔概率,那这就存在一定的争议了,或许只能算是钻了保险规则的漏洞,还不能直接认定为违法犯罪。
3
这一事件在网上引发了激烈的讨论,大家的观点各不相同。
有一部分人觉得这位女子太聪明了,她能发现保险规则里的漏洞,还能利用天气预报来增加自己获赔的概率,这是一种本事。
在他们看来,规则既然存在漏洞,那被人利用也是没办法的事,只能怪保险公司自己没有把规则制定好。
但也有很多人认为,女子的行为就是违法犯罪。
保险是为了给大家提供保障,而不是让人用来赚钱的工具。
她利用不正当手段获取大量身份信息,虚构投保人,这就是在骗保,严重损害了保险公司的利益,也破坏了保险市场的正常秩序。
如果人人都像她这样钻漏洞,那保险行业还怎么正常运转呢
这起女子买飞机延误险获赔近 300 万的事件,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思考。
在保险行业,规则是保障各方权益的基石,而诚信则是维持行业健康发展的灵魂。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也要从中吸取教训,无论是在购买保险,还是在生活的其他方面,都要遵守规则,坚守诚信。
只有这样,社会才能更加公平、和谐,我们每个人也才能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生活

评分

参与人数 4人气值 +15 收起 理由
彩色风筝 + 5 受益匪浅!
朱雀 + 2 受益匪浅!
从善如流 + 3 相当可爱!
宋玉芳 + 5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25-4-4 05:0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挣钱方式,我不赞同。属于“投机取巧”。虽然是理赔漏洞。
发表于 2025-4-4 05:1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师转载报道,清晨问好!
发表于 2025-4-4 06:1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女子很聪明,这种事也太奇葩了!如果女子每次都是按规则操作,正好天气配合,那就真的无可奈何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值 +3 收起 理由
从善如流 + 3 情真意切!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25-4-4 06: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从善如流 于 2025-4-4 06:17 编辑
呵呵、随心所欲不逾矩,这是一道小童子的测验题—— 规则的双面镜:当"漏洞"成为照见“三公的镜子?

       古有州官肆意燃放烟花,却严禁百姓(平民)点灯;今有保险公司制定规则,却对利用规则漏洞者横加指责。这种"只许州官放火"的双重标准,折射出一个深刻的命题:当规则存在漏洞时,利用者究竟是破坏秩序的罪犯,还是照见规则缺陷的明镜
      事实上,在双方均遵守表面规则(强权制定)的前提下,单纯指责利用者(弱势群体)不仅有失公允,更可能掩盖了规则本身的不完善。

      君不见规则从来不是天衣无缝的完美之物。古时、郑国商人弦高利用对军事规则的了解智退秦师;三国时孔明童子草船借箭,正是巧妙运用了天气规则。这些被后世称颂的智慧,本质上都是对当时规则漏洞的合理利用。 今世、保险行业本身起源于大航海时代对风险规则的重新定义,如果一味强调对既有规则的绝对服从,何来今日成熟的保险体系?规则的生命力恰恰在于不断被挑战和完善的过程哈!

      现代法律规则中,"法无禁止即可为"已成为国际共识。当保险公司将天气、航班等客观因素纳入理赔条款时,实际上已经邀请投保人参与这场风险博弈。请看事实——2015年上海"航班延误险"案中,法院最终认定利用气象数据投保者并未违法,因为其行为"未超出保险合同约定的范围"。这启示我们:与其苛责利用规则者,不如反思规则制定者是否尽到了专业审慎的义务。保险精算的本质就是对风险的量化博弈,岂能只许庄家算牌,不许玩家计数啊?

       规则的公平性需要双向检验。古为今用——王安石变法时曾言:"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一个健康的文明社会,应当鼓励对规则漏洞的发现与修补,而非简单归罪于利用者。裁判员既是定规者?保险公司指责守规者"钻空子"客户,何不自问:为何自己的防火墙如此容易被穿透?规则的完善永远在路上,而利用者的出现不过是这路上的里程碑。正如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对规则漏洞的曝光恰是通向更公平契约的守法之路。

      站在文明演进的高度看,那些被指责"钻空子"的行为,往往成为推动制度进步的隐形力量。从伦敦劳合社的保险演进到当代金融风控体系的完善,每一次规则升级背后都有"聪明人"的推动。在这个意义上,或许该对那些发现规则漏洞者赞叹的宽容——他们不是秩序的破坏者,而是用特殊方式参与规则完善的"编外审计师"。不许百姓点灯的特供时代心知肚明:在规则面前人人平等吗?草民需要的是更三公的规则制定,而非对保险规则挑战者的简单道德绑架。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值 +2 收起 理由
朱雀 + 2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25-4-4 06: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朱雀 发表于 2025-4-4 06:13
这个女子很聪明,这种事也太奇葩了!如果女子每次都是按规则操作,正好天气配合,那就真的无可奈何了!
     老顽童的"佛系"云游——向先富起来的和尚去化缘、非居士也可以随心所欲不逾矩、积极参与沉浸式体验书院道观寺庙的免费旅游。

      呵呵、十年前,我甩开领带皮鞋,揣着皈依证开始了"佛系云游"。第一站去少林寺,见方丈捧着最新款手机刷短视频,我笑问:"大师也玩这个?"他眼皮不抬:"施主,这叫AI数字禅"!

      在五台山素斋堂,我跟着居士们排队行堂打饭。前头西装革履的老板正抱怨菜太淡,转头看见我往包里塞馒头,竟掏出名片:"老师傅,我开了家素食餐厅,聘您当顾问?"我啃着馒头溜得比小沙弥敲木鱼还快。

     最妙是有一年在武当山,晨练的小道长拿着保温杯喝枸杞茶,见我盯着看,悠悠道:"养生不分三教。"突然掏出二维码:"加个微信?下次带你走后山逃票。"我笑得差点把太极扇甩进香炉!

十年云游悟出个理:如今寺庙道观早不是清净地,倒像大型沉浸式主题乐园。我们这些老顽童,与其端着香烛装信徒,不如坦荡荡做个"蹭WiFi的临时神仙"——横竖菩萨罗汉们,不也天天刷着朋友圈看香客们打卡么?
发表于 2025-4-4 06:46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善如流 发表于 2025-4-4 06:15
本帖最后由 从善如流 于 2025-4-4 06:17 编辑
呵呵、随心所欲不逾矩,这是一道小童子的测验题—— 规则的 ...

在规则面前人人平等吗?草民需要的是更三公的规则制定,而非对保险规则挑战者的简单道德绑架。
——赞成这个意见!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值 +3 收起 理由
从善如流 + 3 情真意切!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25-4-4 06:51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善如流 发表于 2025-4-4 06:37
老顽童的"佛系"云游——向先富起来的和尚去化缘、非居士也可以随心所欲不逾矩、积极参与沉浸式体验书 ...

到寺庙去拜佛,被要求买巨额门票,以及昂贵的香烛,这就充分说明寺院已经不是什么修行的慈善之地了,已经被资本控制和垄断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值 +3 收起 理由
从善如流 + 3 坚决反对!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25-4-4 08:12 | 显示全部楼层
宋玉芳 发表于 2025-4-4 05:04
这种挣钱方式,我不赞同。属于“投机取巧”。虽然是理赔漏洞。

谢谢老师互动!
 楼主| 发表于 2025-4-4 08:12 | 显示全部楼层
山水人家 发表于 2025-4-4 05:14
谢谢老师转载报道,清晨问好!

谢谢老师互动!
        
下一页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手机版|公众号|小黑屋|可爱老人网

GMT+8, 2025-4-5 02:0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