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的三个历史维度 《中国新闻周刊》:你在《论美国》一书中全面梳理了美国外交的历史经验。就今天的中美关系而言,这些历史经验能带给中美双方怎样的启示? 佐利克:我试图在《论美国》中传达的观点是,国际关系理论的辩论很有趣;但是,当我在外交生涯中处理两德统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等重大事件时,这些理论没能给我太多的指导。于是,我在思考政策时借鉴历史经验。现在,我希望用美国的经验,来帮助年轻一代外交官思考外交艺术。 这是中国读者可以参考的一个视角:首先,无论你来自哪个国家,本国历史上都会有很多关于外交艺术的经验;其次,学习各国历史,有助于了解各国的立场。 具体到中美关系问题,过去百年的历史让我关注到三个主题。第一,中美之间有巨大的商业机会。1784年,“中国皇后”号自纽约启航,5个月后抵达广州,这是中美两国历史上的首次通商。20世纪30年代,一位美国人出版了《四万万消费者》,将中国视为商业机会。这本书至今在我的书架上。半个多世纪后,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15年里,中国成为美国增长最快的出口市场。这段历史虽然曲折,但展示了中美之间的商业关系。 第二,中国作为一个潜在的大国,一直对美国具有吸引力。1920年,美国参议院拒绝批准《凡尔赛条约》的原因之一,是美国不承认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将中国视为盟友。罗斯福总统曾设想,在战争结束后,将有“四大警察”:美国、苏联、英国和中国。 之后,我们经历了朝鲜战争,但到20世纪70年代,基辛格将中国纳入了他“三角外交”的概念。再后来,美国强调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这些历史都展现出美国对中国实力的认知:无论从积极的角度还是不确定的角度看,中国都是一个重要的国家。 第三个主题经常被忽略:对美国人而言,美国与中国打交道的许多经历,是通过传教士及其子女来进行和观察的。历史上,多位美国驻华大使就是传教士的后代。 传教士的特点在于,他们带来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对现代化、教育、医疗的知识。但传教士的问题在于试图改变他人的信仰。这是一种“我给你好礼物,然后要求你喜欢我”的逻辑。毫不奇怪的是,有时这会让人感到很难接受,会遭到拒绝。过去百年来,这也是造成中美关系波动的原因之一。 我们可以基于这三个历史主题观察今天的中美关系。对美国人来说,中国是商业机会,还是已经失去的机会?是建设性力量,还是威胁性力量?美国人是否依然想让中国变得“像我们一样”?我的结论是:我们应该吸取历史教训,接受中国的本来面貌,而不是让中国变成我们想要它成为的样子。 择录与2025.3.31总第1181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