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老人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搜索
楼主: 闲鱼野鹤

[生活感悟] 说说借相机之后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5-3-13 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真真 发表于 2025-3-13 09:12
有些人就是开得了口,我们要学会拒绝。

为是的,就是做人难。
发表于 2025-3-13 09:1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文章看到过,您何必更名改姓呢?网友们还在惦念您呢!只要帖子好,大家都会爱看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会员

x
发表于 2025-3-13 12:18 | 显示全部楼层
闲鱼野鹤 发表于 2025-3-13 09:12
为是的,就是做人难。

放下包袱,轻装上阵。
发表于 2025-3-14 12:55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此无奈的事,真的令人无语!长点记性,下次类似这样自己的心爱之物,一律不借!别怕得罪人!
 楼主| 发表于 2025-3-14 15:07 | 显示全部楼层
宋玉芳 发表于 2025-3-14 12:55
如此无奈的事,真的令人无语!长点记性,下次类似这样自己的心爱之物,一律不借!别怕得罪人!

谢谢老师互动!

确实是这样。
发表于 2025-3-14 17: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从善如流 于 2025-3-14 17:46 编辑
       呵呵、这又是您布施给小童子的一道大专辩论题:
正方:人心不古,因缘果报哈
       这个故事,反映出洞见的复杂与因果的微妙。朋友之间的互动,表面上看似和谐,实则暗藏玄机。镜头磨损虽是小问题,却折射出更深层次的人性考验。

       朋友的道歉看似诚恳,却隐藏着一种推卸责任的态度。说词“摄影人挤人,相机挂在脖子上,镜头盖忘记盖上”,显然是在为自己的疏忽找借口。真正的朋友、责任感应当是勇于承担,而不是用环境或他人来为自己开脱。这种态度让人不禁感叹,人心不古,真诚与责任感在现代社会中似乎越来越稀缺。

       因果律的法则在此也得到了体现。朋友的疏忽导致、迫使你不得不购买新相机。看似偶然,实则有其内在的逻辑。不识真伪君子的善是因,报应恶缘的损失是果。虽然嘴皮子上说“没事、没事”,但内心的不满与无奈却是失策的。这种因果报的关系,警示人际交往中要保持谨慎与责任感,否则小小的疏忽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

       得失成败也让我们反思,朋友之间的相处是否真的只能如此?真正的友谊应当建立在坦诚与责任的基础上,而不是表面的客套与推诿。人心不测,看开仍应努力追求真诚与责任,避免因小失大,最终自食其果。

反方:从善如流,宽容与慈悲才是善哉
       上帝圣明、没有如果,只有因果。所看到的并非人心不古与因缘的冷酷,检测人性中的善良与宽容。朋友之间的互动,有些小摩擦,示现的是当事人理解与包容的态度。

       朋友的道歉是真诚的:他并没有推卸责任,而是主动承认了自己的疏忽,并提出赔偿!虽然他用“摄影人挤人”来解释,但并不是在为自己开脱,而是述说当时的情境。万物之灵都有疏忽的时候,重要的是能够勇于承认并承担责任。朋友的这种态度,恰恰体现了人心本善的良心未泯。

      你的宽容与理解即是善果。并没有镜头的磨损而责怪朋友,而是表明“没事、没事,反正是旧相机”,镜像态度缓解了朋友的愧疚感,维护了你们的友谊。这种宽容与和谐,映射出的正是人际关系中最为宝贵的品质。因果法则并没有体现出冷酷的一面,反而展现了慈悲为怀的积极力量。缘起性空采取化缘,化解恶缘、你不责怪朋友,而是用包容与慈悲、避免了不必要的冲突,让你在朋友心中留下了良好印象。果报正是良缘,你们的友谊逢凶化吉。善哉、善哉!

       所谓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难处,宽容朋友的过失。俺当年也这样,屯垦戌边之始、借给战友相机(全连唯一)、新棉袄、三十元现金(未还)、而今已然释怀!复杂的人际关系中、玩的就是心跳,练的就是平静与和谐


发表于 2025-3-14 18: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从善如流 于 2025-3-14 18:36 编辑
宋玉芳 发表于 2025-3-14 12:55
如此无奈的事,真的令人无语!长点记性,下次类似这样自己的心爱之物,一律不借!别怕得罪人!

小童子质疑?立马和AI老师抬杠、【豆包】玩的就是奶妈抱孩子:
       关于“论行还是论心”儒家、道家和佛家,这一问题被反复探讨。主要观点你听谁?

儒家:重行亦重心,以行为本、强调“行”与“知”统一,倾向于以“行”为评判标准。子曰:听其言而观其行!良知用行为来验证。
       孟子:论心重于行,“仁义礼智根于心”道德修养是行为的根本。比如“恻隐之心”要具体的善行来体现。
       荀子:行重于心,认为人性本恶,行为约束和改造。强调“化性起伪”礼仪规范内心。行为是内心的外在表现。

道家:重心轻行,顺其自然,注重内心的修养,而“行”则是心的自然流露。
        老子:无为而治,心静行正,即内心的清净与自然、行为自然会合乎于大道。
庄子:心斋坐忘,行随心动、心的修炼与道合一。行为不是刻意为之。是内心的自然流露。

佛家:心行合一,因缘果报,都受到因果律的支配。化恶缘为善缘,万法唯心。心的善恶决定了行为的善恶,修行既要修心,也要修行。心有善念,不付诸行动,何来善果。
       古人总结:心行合一,以行为验、评判真正的修养功夫。

 楼主| 发表于 2025-3-14 18:53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善如流 发表于 2025-3-14 17:20
本帖最后由 从善如流 于 2025-3-14 17:46 编辑
       呵呵、这又是您布施给小童子的一道大专辩论题:
...

谢谢老师互动!
 楼主| 发表于 2025-3-14 18:53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善如流 发表于 2025-3-14 18:33
本帖最后由 从善如流 于 2025-3-14 18:36 编辑

小童子质疑?立马和AI老师抬杠、【豆包】玩的就是奶妈抱 ...

谢谢老师互动!
发表于 2025-3-14 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从善如流 于 2025-3-14 19:50 编辑
真真 发表于 2025-3-13 12:18
放下包袱,轻装上阵。

借还是不借:对小童子又是一道因果定律的复习题:
       朋友之间借物,尤其贵重物品,是对彼此信任与责任的考验。既可识人,又可检测处事能力、过失发生后化解起和因果。所谓因缘果报,

一、借与不借:从“心”与“行”看识人
借:信任与责任的体现、是对朋友的信任。判断:他是否珍惜物品?他是否有责任感?为人细心、守信,那么借出相机是对他人品的认可。也意味着责任的转移、直接决定相机的命运。疏忽(忘盖镜头盖),也暴露了识人的不足。

       不借:自我保护与关系的考验。这种做法是理智的谨慎:朋友是否可靠,既要保护自己的利益,也要尽量维护朋友的感情。风险自负,借出相机需要信任,但不借也需要智慧。比如善意的谎言,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等等;

二、过失发生:看化解手段,朋友反映了真诚、主动道歉并提出赔偿,“心”善勇于承担责任应用实际行动弥补过失(赔偿或修复)。
       对借出者:宽容是美德,需要委婉地指出朋友的失责,并共同商讨解决方案。这样既能维护友谊,也能避免内心的积怨、让自己承担了损失。

三、识人与化解的智慧:观其行而知其心、朋友平时做事细心、守信,借出相机是理知的;朋友常常粗心大意,不借则是明智的。才能避免友谊因小事而受损。

四、借还是不借:没有绝对的对错,关键在于对“心”与“行”的权衡。朋友值得信任,或朋友的责任感存疑,关键在于双方的真诚与行动。朋友应以真诚来弥补过失,而借出者也应以宽容来善解问题。通过真诚与行动的统一,化解过失,维护友谊。       因缘的微妙。唯有以心换心,以行补行,才能真真游刃有余

        
下一页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手机版|公众号|小黑屋|可爱老人网

GMT+8, 2025-4-2 13:5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