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锦绣之州 于 2024-11-24 07:52 编辑
父亲虽然已经去世20多年了,但他老人家对我的教诲我都不曾忘记,其中我印象较深的就是听父亲讲他念私塾的故事。父亲共有弟兄三人,父亲是长兄,他们弟兄三人先后都念过私塾,其中父亲念的时间最长,共念了五年半,我老叔念的时间最短只念了不到一年。因为私塾先生手中的戒尺可以随时惩罚不好好学习的学生,我老叔因为淘气不好好学习就经常被打手板,村里大人调侃说我老叔上一个月学挨29天打,那个月还是小进,(注:农历一个月只有29天俗称小进)那意思就是说我老叔天天挨打,后来他就不念了,只有父亲和二叔还坚持念私塾。父亲告诉我,私塾是旧社会的一种教育形式,通常开设在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父亲所念的私塾设在村里的娘娘庙内一处独立的房子,私塾的教室里供奉着孔圣人的画像,入塾后要先跪拜孔圣人然后才坐下来上课。私塾教育是以儒家思想为教育理念,先生教学过程中充满着仁义礼智信的思维方式。先由先生教认识汉字,当认至千字左右后,再教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由浅入深。父亲说私塾教育非常注重背诵和记忆,学生们每天都要摇头晃脑地读书、背书。另外写字课也是从先生扶手润字开始,先描红、写映本、再临帖。从我记事起每逢春节,家里的炕上、柜子上都摆满了已写好的或正准备写的对联,全村人家的对联几乎都是父亲帮忙写的,在那贫困的岁月里过年的仪式感却很强,贴对联是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仪式,父亲自然是写对联的不二人选。 父亲说,当上述课本都学的差不多的时候就开始学习作文了,学生们初解字义后,练习作对子,为写诗做准备。 我上小学时发现家有一个小木箱子里面保存着父亲念私塾时的课本,有孝经、易经、论语、千家诗等等,我偶尔会拿出来偷偷的看,其中令我震撼的就是孝经和女儿经,前者是孔子与它的学生曾子的对话,阐述了孝道的意义;后者是写女儿从小到老都得附属于男人。我也理解了父亲为啥从16岁就是家里的户主,因为旧社会女子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这就是孔孟之道黑暗的一面。文革时期父亲遭到了批斗,说他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播私塾先生为他写的诗,回家后吓得把这一小箱子书都烧了,烧这些书时我感觉很可惜,但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谁也不知道今天还好好的明天就可能被批斗。 在私塾学习期间如果赶上村子里有办喜事的私塾先生还会带着他的学生去随礼赴席,吃完酒席后回去再接着上课。就这样父亲念了五年半私塾,然后就因为贫穷而辍学了。因为我们家祖上很穷,太爷爷是给有钱人家看坟茔地的,在我爷爷12岁就被送到黑龙江省农安县一个药铺当童工干杂活儿,一直干到青年时期成了伙计才挣钱了,爷爷很晚才成了家也置办了几亩田地,他一心想让他的三个孩子都读书,可是爷爷从小在外受尽了苦难积劳成疾40多岁时就去世了,所以父亲和二叔也都没钱念书了,就回家种那几亩地,奶奶带着三个孩子守寡过日子,爷爷在世时置办的几亩地还陆续卖掉一些。到了1947年冬天东北四野(习称八路军)驻扎在我们村为打锦州做准备,父亲从此走上革命道路。当时搞土改我们家被划为下中农成分,父亲在贫下中农里是最高学历了,所以党组织派他办学校,从此他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教育事业直至离休。 每每回想起父亲念私塾的故事,我都感慨万千。现在的教育环境和方式与那时大不相同,现在有更多的学习资源和机会,所以现代人要珍惜现在的条件,努力学习才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