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大山之子 于 2024-1-7 17:32 编辑
过年在中国那是个一等一的大事,是喜庆丰收、祥和团圆、展望未来的好日子。随着中国的崛起,时代的进步,这过年也成为了世界的大日子,只要是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中国年!这就叫生枝散叶,发扬光大,那根就在中国,五千多年的文化底蕰滋养和培育了它。 传说年就是一头吃人的怪兽,每年年底它就会出来为祸人间。为了驱赶它,家家户户会贴对联、门神,敲锣打鼓、放鞭炮。这样一来不但防止了年的骚扰,也为节日增加了喜庆气氛。从这点上说年是欢乐、吉祥、团圆的日子。为此那些海外游子,外出打工的人,就一定会千里迢迢地赶回到老家,与亲人团聚,庆祝这个伟大、吉祥的日子。 宋朝宰相王安石有诗《元日》写到: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写的就是百姓迎新春,贴对联,放鞭炮,酿美酒的喜庆过程。 老一辈革命家董必武老先生,在战乱中也写过一首脍炙人口《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的诗: 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举杯互敬屠苏酒,散会分享胜利茶。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陪都歌舞迎佳节,遥视延安景物华。诗中写出了他抗日报国的雄心和对延安圣地的期盼之情。 老话讲,过日子就是过孩子。而最能体现日子红火的方式就是过年。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后,每逢过年我们一家四口人就会背包罗伞地从千里之外的山区坐绿皮火车,回省城哈尔滨与家人团圆。因为物资缺乏,我们还会带米、带面、带肉和一些山特产品,因此走了一趟真的不容易!好在那时六弟做买卖,赚了些钱,有个面包车,可以随时接站还方便了许多。 我们刘家鼎盛时期,人口多达32人,这也是父亲最引以骄傲的资本!就是在楼前照个像,都会引来邻居的关注,发出一片啧啧声! 吃除夕下午饭时也要摆上三大桌,那时父母已经年近七十,大厨当然由老三、老四和老五担当。就是现在我还依稀记得由三哥掌勺,我、老五配合制作的松鼠鲑鱼和锅包肉,一上桌就被吃光了,连我们哥仨一口都没吃上。尽管如此,我们高兴,这说明我们得到了全家的认可,手艺不错! 过年看春晚是八十年代百姓的最爱,那时生活好了,彩色电视已经进入到寻常百姓家。边包饺子边看电视,真的是其乐融融! 特别是东北小品王赵本山的加盟,让土生土长的二人转真的火了一把!自从央视春晚有了赵本山、宋丹丹,节目活了,笑料多了,同时也推出了一批新人:小沈阳、丫蛋、宋小宝等。记得那些年,一到看春晚就盼着赵本山宋丹丹的小品,好像没有他们,就像吃饺子,少了调料,无滋无味。 本山和丹丹在央视一火就有二十几年,但不知怎的,突然就消失了,让人够惋惜的。目前春晚还在继续,节目也是特别的精良,但就是觉得太正规,笑料少,这也是需要改进的。不管怎的,反正已经翻篇了。总之,我们不能靠少数人那啥……中国在进步,百姓的日子会越过越好,相信我,没错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