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锦绣之州 于 2023-9-16 07:30 编辑
回忆:我的西藏之旅(续,有点长) 西藏是个离太阳最近的地方,他不仅有蓝天白云、高山流水,更是因神秘的宗教信仰和厚重的历史而闻名于世。因此去西藏仅仅是游山玩水打卡照相那就太浅薄了,在打卡游玩的基础上您会不由自主的做起功课来,即使旅游结束心情还久久不能平静。下面我继续述说我的西藏之旅。 1.神奇的布达拉宫:关于布达拉宫,网上已有详尽的介绍,比我写的好多了,我这里只是写我自己的感悟。 外观雄伟壮观的布达拉宫坐落于拉萨市区西北玛布日山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集宫殿、城堡和寺院于一体的宏伟建筑,也是西藏最庞大、最完整的古代宫堡建筑群。它的里面虽然金碧辉煌但结构却非常狭小。参观的人必须事先预定分批进出。其中有一个小房间也就七八平米,听导游介绍说1956年以陈毅副总理为团长的中央代表团慰问西藏期间就在这个房间拜会见了达赖和班禅......。 布达拉宫最初是吐蕃王松赞干布为迎娶尼泊尔的尺尊公主和我大唐的文成公主而兴建。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先后入藏嫁给了松赞干布。我看到宫内供奉的松赞干布的塑像,左右两边分别为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在布达拉宫我还瞻仰了文成公主随身带去的释迦牟尼12岁时的等身像。再往前走,是历世达赖喇嘛的灵塔,其中最小的达赖喇嘛也就10岁左右,导游介绍说,他们都是当时政治斗争的牺牲品。看着各类文物,我虽然不大懂,但还是能够感受到浓浓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我们有序参观的过程中有很多藏族同胞前来捐香火、添酥油,让我深刻感受到了藏传佛教在藏区无与伦比的影响力。从布达拉宫出来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心里还在想着文成公主的故事。 2.关于和亲:和亲是我国古代多朝帝王用来维护和其他各国之间政治关系的一种行为,一来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来表示我朝的加恩,稳定边境的匈奴不再侵扰来犯,二来促进周边各国与我朝的文化互通往来。就在贞观15年大唐皇帝将文成公主嫁给了吐蕃王松赞干布,当时赏赐给文成公主大量的布匹、书籍、金银珠宝、植物种子以及耕种方法。文成公主远嫁松赞干布的故事我在中学时就读过,当时没有什么感觉,但是来到西藏亲耳聆听导游的介绍,我的心一阵阵隐痛,一个16岁的女孩子为了完成国家安宁的使命从遥远的大唐长安城经过艰难的跋涉来到陌生的吐蕃,这个故事已经流传千古国人皆知,但大家不知道的是当时从长安城出发时送亲的队伍驾车马车浩浩荡荡,在行进的岁月里走着走着大路没了,送亲队伍只好弃车骑马,再走着走着小路也没了,送亲的队伍只好步行。我有一张照片就是在模拟当年文成公主进藏时的小山坳前照的。文成公主从16岁出发终于在19岁那年到了吐蕃,这里面的艰险真是罄竹难书啊(流泪),以前我一直在想既然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感情很好为什么没有生下后代?参观布达拉宫后我明白了,内地人到了那个苍凉严酷的环境,咋能怀孕呢?就是尼泊尔的赤尊公主也没生孩子。正是有了文成公主和亲的无私付出才换来了大唐远离战乱平稳生活的结局。公元650年,松赞干布突然暴毙,没有人知道他的死因,可怜的文成公主终日生活在对丈夫的思念和对百姓的忧虑之中,身体一日不如一日的衰败下去。公元680年,56岁的文成公主因忧思成疾身染重病孤独的离开了人世,甚至死后都无法被葬回故土。 3.关于天葬、水葬和土葬:所谓天葬,也叫鸟葬,是指藏族在亲人去逝后,将尸体交给天葬师喂秃鹫的丧葬方式;这种方式在咱们看来很残忍和不可思议,但对藏族来说是至高无上的。听导游讲,本世纪初曾有两个北京小伙儿不知怎么就来到天葬地点,一个解说一个摄像,哇啦哇啦的大概意思就是说在社会文明的今天藏族居然还保留这种陋习......,当时就被天藏师给擒拿住天葬了,最后结局也不了了之。所以导游告诫大家要尊重当地民俗不要乱讲话。 水葬,是天葬的补充,一是用于鳏寡孤独的人,二是有些地方秃鹫较少或没有秃鹫比如林芝这些地方。水葬采取的初衷是,神鸟喂不成,就喂神鱼,至今藏族有些地方不食鱼也与此有关。我们在林芝景区游览还见到了河中的水葬台,当时还买当地人卖的烤鱼吃,后来才知道当地人是不吃鱼的。 土葬,适用于那些传染病死者和杀人犯、罪大恶极的人。这些人埋葬时不用棺木挖个坑将尸体塞进去填上土即可。所以当地百姓对我们内地土葬很不理解,听我们讲了入土为安的传统才点头明白。 4.关于10世班禅圆寂的传说,10世班禅的一生深得藏族人民的爱戴和崇敬,他的离世是全国各族人民的一大损失。文革10年,10世班禅受到不公正待遇在北京秦城监狱服刑九年半,这期间年轻的班禅孤独苦闷,紧挨着班禅监舍关押的是前国务院副总理习仲勋,这一老一小成了忘年交。文革结束后10世班禅恢复了自由和工作,在此不做述赘。 1989年1月28日班禅大师因心脏病突发而圆寂,这是官方的 说法。还有一种说法就是班禅是知道他的限期到了,因为早上起来他脖子上的天珠裂了,于是班禅心里什么都明白了,他火速安排工作人员陪同进藏处理计划中的所有事宜,完成了心目中“最大的心愿”——班禅东陵扎什南捷灵塔的落成及开光;安排转世灵童的认定事宜;并为两万多名藏族同胞摸顶赐福等等。就在这些重要仪式圆满结束、又主持了各类佛事活动后的29日凌晨4点多钟,班禅大师突然感到身体不适、胸口疼痛。最终,十世班禅大师额尔德尼·确吉坚赞在新宫的净室内圆寂,享年51岁。 5.关于天珠:在西藏旅游期间导游安排我们进购物店,重点了解天珠。我知道了天珠分为两类,一类是火供天珠,一类是新天珠。所谓火供天珠就是将天珠投入火堆中经过火供仪式的天珠,但它并不是单纯的火烧,而是有着一套严格的程序,喇嘛要念经七天七夜,经过火供仪式的天珠在藏民的眼中有着巨大的能量磁场,将其佩戴在身上可以保佑佩戴者平安。价格也在五千元至几万元不等,当时我们一位旅友就买了一个近万元的火供天珠,讲解员告诉他包装好了中途不要打开回到家里客厅中才可打开并供放在安全的位置。我当时摸摸兜里的钱,买不起,于是就花280元买了一个七眼新天珠。所谓新天珠就是从深山采来的玉髓加工后没有经过火供仪式直接出售的,回到家里送给了外甥女她还真的带了好几年。 6.以磕长头为主业的藏族人:在拉萨停留期间,随处都能见到磕长头朝圣者的身影,“磕长头”是在藏传佛教中最虔诚的一种拜佛的方式。他们手戴护具,膝着护膝,前身挂着毛皮衣物,尘灰覆面,沿着道路,不惧千难万苦,长途跋涉不远数千里,朝行夕止风餐露宿,历数月经年,匍匐于沙石冰雪之上,三步一磕的来到拉萨。也有短途(数小时、十天半月)。他们难道不工作吗?吃饭问题怎么解决呢呢?其实,很多朝圣者千里迢迢磕长头到拉萨,他们是背负着家庭和邻里的嘱托,为了大家的幸福而来,所以他们的食宿是家人、亲人和托付者在后方辛勤劳动提供的物资。他们把这些嘱托,完美的寄出,然后再收获一份安慰。对于藏族人来说,朝拜、磕长头、每天走一遍转经的路,这些都跟上班一样是每天一定要做的事情,他们认为这样做不仅为自己祈福,也为家人祈福。在大昭寺厅前的柱子上会偶然看见木头缝里有人的牙齿,导游说,这是磕等身长头的藏民磕到半道儿死了,随行人员会将他的牙齿敲下来带到大昭寺塞进柱子的缝隙里,这也算他功德圆满了,其家里人定会受到当地社会的优待。 7.辽阳市第一中学西藏班的故事: 在从拉萨返回的列车上,我有幸认识了辽宁省辽阳市第一中学的校长(也可能是副校长,因为随行的两名女老师管他叫校长)我就和这位校长攀谈起来,我问:您也是去拉萨旅游的吗?校长回答:“我们是送放暑假的学生回拉萨,”我又好奇的问:“你们学校怎么有西藏学生呢?”于是校长就向我讲述了招收藏族学生的故事。在1985年,辽阳市第一中学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承担了创办内地西藏班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成为全国首批开办、承接西藏学生最多、距离西藏最远的义务教育学校。在这里,老师们辛勤耕耘,无私奉献,悉心浇灌着盛开在古城辽阳的格桑花朵。 1985年8月,首批年仅十二 三岁的西藏孩子从“世界屋脊”来到古城辽阳,远离家乡开始了崭新的学习生活。在那个年月还没有北京到拉萨的火车,孩子们从初中一年级来辽阳上学到初中三年毕业才回西藏,这期间只能定期的为学生照相寄给学生的父母,等到初中毕业把学生送回家里,家长都不认识自己的孩子了,因为变化简直太大啦。刚入校时这些孩子没有洗澡的习惯,都是老师把他们一个个往浴池里拽,大便时还用手指揩屁股往墙上一抹.....经过三年的学习,这些孩子不仅学业上有很大进步,他们的人生也发生质的变化。西藏班改变了学生的人生轨迹、改变了新西藏的发展面貌。自1985年辽阳一中西藏班成立以来,累计培养藏族学生5000多名,为新西藏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早期学员已经成为藏区的骨干力量,他们对辽阳一中有着很深的感情,30多年来辽阳一中的校长换了一茬又一茬,但各届毕业生们对现任的校长仍然像对当年的校长一样亲切。我听了真是感慨万千,我们辽宁也为西藏培养人才做出了贡献。 西藏,是一本厚厚的书,值得我们认真地读一读。 下面是模拟文成公主当年进藏是走过的山坳: 下面是辽阳一中藏族班的师生合影: 下面是我的部分旅游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