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老人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搜索
查看: 636|回复: 26

甘德,石申,他们不应该被遗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7-8 18: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陌上红尘 于 2023-7-9 05:18 编辑

          甘德,石申,应该写进教科书的历史名人,他们不应该被遗忘   

      网上看到一位叫文胜的国学家的发言,他说:
      从我小学教育开始,就没有听说过这两人,看看中国教育出了什么样的问题。
      20多岁的时候,我很爱祖国,但是我发现,祖国啥都没有,真没有觉得多棒!
      后来,我到美国的时候,看到那个在世界上特有有名的一个百科全书,叫《全美百科全书》。当你看到天文卷的时候,你的爱爱国之心,对中国民族的自豪感,瞬间产生!
      在十八世纪以前,我们太阳系各个星体,全是中国人发现的。第一个叫甘德,第二个叫石申。
      从我小学教育开始,就没有听说过这两个人,看看中国教育除了什么样的问题?一说天文学最牛的大腕,不是哥白尼(波兰),就是伽利略(意大利)。
      这俩人(甘德和石申)是他们俩人(哥白尼和伽利略)的祖宗,比他们俩人早活了2000年,甘德和石申产生于我们中国的春秋招国时期,他们有一本联合的书,叫《甘石星经》。这本星经书里收藏了整个银河系各种类型星体1464颗,它们都在那个位置,被他们全部计算出来,现在是121颗被证明。


      
      还有,太远了,连望远镜都看不到呢,他们在西元前400年,根本没有望远镜,全部靠中国文化这套体系计算出来的位置,最后被证实,极端准确!


      ----南怀瑾说:"一个没有文化根基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没有自己的文化,一个民族就不会有凝聚力,始终像一盘散沙。没有自己的文化,一个民族就不会有创造力,只会跟在外国人屁股后面模仿。没有自己的文化,一个民族就不会有自信心,也不可能得到外人的尊重。"    您说呢?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会员

x

评分

参与人数 4人气值 +14 收起 理由
从善如流 + 3 相当可爱!
沧浪愚翁 + 3 受益匪浅!
真真 + 5 受益匪浅!
文字虫 + 3 大赞!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23-7-8 19:26 | 显示全部楼层
甘德、石申: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耀眼星辰

当前世界上最好的百科全书,不是大英百科全书,是30卷的《大美百科全书》。看到天文卷时,中华民族的自豪感瞬间爆发。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在18世纪以前整个太阳系的各大星体运行规则,都是中国人发现的。只不过西方化的教育文化,让我们不知道中国古代天文学这么牛掰。

甘德、石申,生活在比哥白尼伽利略早2000多年的春秋战国时期。石申是战国中期魏国人,又名石申父、石申夫或石申甫,具体生平不详,著作《浑天图》与《天文》八卷流传数百年,西汉后《天文》被尊为《石氏星经》。可惜后来《天文》失传了,后人把它与战国齐人甘德的《星占》八卷汇编,合称《甘石星经》。

甘德石申天文学的贡献:承前启后的星空探索
《甘石星经》,是中国历史上、也是全世界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德和石申,也就做了几件事吧(注意,重点来了):
第一,编制出世界上最早的太阳系星表。古希腊天文学家阿里斯提尔和提莫恰里斯编制过星表,但都不早于公元前3世纪,依巴谷大约在公元前2世纪编制过星表,这也是为什么西方称古希腊天文学家是“仰望星空的民族”。啧啧,可惜了,这些人的星表呀,均在公元前4世纪的石申之后哟。
星表,就是把恒星的坐标等加以汇编,就是整个恒星方位图。石申测定并精密记录下的黄道附近恒星位置、及其与北极的距离,其中包括我们熟知的二十八宿。石氏星表对恒星位置的描述,采用的是赤道坐标,可见我国在战国时代,就已在天文观测上应用了较先进的赤道坐标系统。
第二,编制《甘石星经》,收藏了整个太阳系各类星体、恒星行星1464颗,810颗恒星在哪个位置被全部计算出来。甘德和石申都发现了火星和金星逆行现象,石申还发现日月食是天体的相互掩盖。可惜《石氏星经》宋代后失传了,现只能从唐代《开元占经》里见到它的片断摘录。
第三,四分历。以石申为代表的天文学家,将西周太阴历与太阳历合二为一,创立了四分历,比西方整体早大约500年。四分历推算出每年应是365.2423日,每年比实际只大0.0077日,在当时这是世界上最精确的历法,是一项具有世界意义的大事。
以及木卫二的发现。《甘石星经》书中卷23摘有甘德对木星的一段论述,言木星“有小赤星附于其侧,是谓同盟”。也就是说,甘德在战国时就已经发现了。这一发现比意大利伽利略、德国麦依耳的发现,早了将近2000年…伽利略最伟大的成就就是看到木卫二(木卫三现在还有争议),但注意了,他是用望远镜拿着甘德石申的星图为依据,看到的木卫二哟。
后来恒星表和《甘石星经》传到西方,西方天文学界说光靠计算不得行要复查。那你们查呗,他们就拿着这个图查啊查,查完121颗全部被定位,还有很多没确定,因为望远镜看不到啊。
哟,没个望远镜就不得行啦,要知道甘德石申在公元前400年的春秋战国,是没有望远镜的呢,全部靠系统和计算。甘德石申通过观测和计算,不仅把世界太阳系恒星全部确定,还首先发现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运行时间和出没规律,金星火星的逆行现象,彗星也是被他们发现的。

有人会问,那时候石申他们没有天文设备,怎么就能发现这些的?伽利略那个时候,已经有了望远镜,而战国的甘德可没有什么望远镜啊,就仅仅是靠计算?你说的事是真的么?
正如我前面所说,甘德石申是靠计算出来的定位。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甘德和石申属于数术家。《汉书·艺文志》载:数术者,皆明堂羲和史卜之职也。以天文定人文、定社会体系,也就是以天文星象为基础,先学天文历法、再学地理堪舆,最后认识社会、识人辨物。

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民族,观天象察地理定人文的传统,一直延续传承。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五星占》和《天文气象杂占》,《五星占》给出从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46年)到汉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的70年间,木星、土星和金星的位置表和它们在一个会合周期的动态表。《天文气象杂占》的29幅彗星图,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彗星图文资料。

秦始皇造郦山陵墓、汉惠帝重修长乐宫、西汉陵墓壁画的星象图,以及河南洛阳西北郊西汉墓中的壁画天文图等,也全都借鉴了《甘石星经》中对星空的准确描述和记载。前图提到的三国时期的吴国人陈卓,在甘德石申基础上,绘制了一张有283组1464颗星的全天星图。综上所述,我们种花家早就是“仰望星空的民族”了。

后来美国登上月球以后,MASA跟美国天文学学会,把世界上最牛的天文学家,做出贡献的人物在月球上定位。由于石申在天文学的开创性工作,以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1970年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同意,被正式命名为石申环形山(Shi Shen),具体位于月球背面西北隅,离北极不远,象征着他仰望星空、追寻北极附近恒星的成就。对了,月球背面的环形山,有五个中国人名,石申、祖冲之、张衡、郭守敬、万户(明朝人,世界航天梦想第一人)。

宋末元初的郭守敬,不仅是数学家物理学家,还是天文学家,伽利略的天文观象仪,最早就是郭守敬发明的,他还发明了天文准确测算系统。根据诸玄识等学者考证,格列历抄袭了郭守敬的《授时历》,哥白尼日心说也来源于《授时历》。过度的西方化教育使我们对中华文化缺少清楚的认知,那么多的经典和名士,文化自信我们可是有着深远的基础,吾辈应该传承弘扬啊。

评分

参与人数 2人气值 +8 收起 理由
从善如流 + 3 大赞!
陌上红尘 + 5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23-7-8 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陌上红尘老师: 甘德,石申,他们不应该被遗忘
 楼主| 发表于 2023-7-8 21:04 | 显示全部楼层
遨翔天地间 发表于 2023-7-8 19:26
甘德、石申: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耀眼星辰

当前世界上最好的百科全书,不是大英百科全书,是30卷的《大美百 ...

过度的西方化教育使我们对中华文化缺少清楚的认知,那么多的经典和名士,文化自信我们可是有着深远的基础,吾辈应该传承弘扬啊。
---说的太对了!!!
发表于 2023-7-9 04:05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您的佳作!晚安!
发表于 2023-7-9 04:41 | 显示全部楼层
甘德、石申: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耀眼星辰不应该被遗忘 。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值 +5 收起 理由
陌上红尘 + 5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23-7-9 05:17 | 显示全部楼层
林林五 发表于 2023-7-9 04:41
甘德、石申: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耀眼星辰不应该被遗忘 。

可惜现在中国的教育总是忽视中国传统文化,一味地盲目崇拜和迷信洋人,令人扼腕!

点评

谢谢  发表于 2023-7-9 08:11
发表于 2023-7-9 05:42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大赞朋友佳作

我也不知道这两人
 楼主| 发表于 2023-7-9 06:19 | 显示全部楼层
椰林风情 发表于 2023-7-9 06:06
但是,也不能盲目自大。————中华文化中还有五千余年封建思想意识在奴化人民大众,比如,民不问政,比如 ...

请老师批评一下甘德和石申的星经都有哪些错误?有哪些糟粕?这些中国古代科学家连外国人都承认,您却说是“盲目自大”,您的根据和理由是什么?望不吝赐教!
        
下一页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手机版|公众号|小黑屋|可爱老人网

GMT+8, 2024-12-25 00:4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