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老知青自强不息 于 2022-11-15 13:44 编辑
网趣——网络趣谈之五(上) 同是知青出身的胞弟得知我学习电脑和触网遇到的挫折,安慰我大可不必为此伤怀,知青网站多的是,重新注册其他网站即可。 上网搜寻,面对数十家知青网站,我选择了“中国西部知青网论坛” 进行注册,因为该网站知青家园栏目有贵州板块,遗憾的是,不知是何原因始终没有成功。 也许是对“老知青”的字眼情有独钟,北京“老知青论坛”很快吸引了我。可是,皇城根下的知青能够接纳我这个来自穷乡僻壤的贵州知青吗?老实说当时并不抱太大的希望,但我还是决定用lzqwap的网名试一试。 没想到,网站的“欢迎新朋友专栏”第二天就发出了欢迎帖。老站长“老文”、副站长“大个”、“香茶”和版主“沙漠之鹰”及“山丹丹花”等等朋友纷纷发帖表示欢迎,我顺利进入论坛,再次融入知青群体,又有了“回家”的感觉。 彼时,该网站正在征集北京知青物品。征得版主同意,我试着上传了几件老知青物品的照片,其中有半个世纪前的两个学生证,照片上显示的是青葱岁月的少男少女。 版主的跟帖让人忍俊不禁:“这个男孩儿也许是lzqwap?这个女孩儿是谁,是你的同桌、你借给过她橡皮吧?这‘天柱新农民’几个字还翻译成英文?里面定有故事。(亦童亦叟2010-10-9 21:12:00 )”我赶紧更正声明:“哈哈哈!两亦版主的想象力太丰富了!不过,您猜错了。以上资料来源于我校(贵阳十六中)‘老三届知青联谊会’。其中男孩(67届知青,我的挚友——已在我的建议下加盟贵论坛,因为没有征得他的同意,恕我不便在此公布他的网名),他才是《喜报》和其他资料的主人。斑竹真细心,您不说我还没注意他在《劳动手册》上写的英文呢,当年在农村我与他的确在一起自学过英语,故事嘛拙作《胡诌外语险遭灾》可见一斑。祥见《知青文章》。女孩也是67届知青,而本人为66届知青,与她至今还互不认识呢。”(lzqwap2010-10-11 15:32:00) “(两张照片)摆放在一起,是会让人增加想像力,你们的老三届联谊会一定办的不错。”千秋缘2010-10-27 11:27:00评论。 “呵呵,千管说的有理。对不起,是我上传时没考虑周到。 我校老三届知青联谊会的同学们的确做了大量工作,目前我正在着手编辑他们提供的资料(文件较大,无法直接上传),准备陆续在贵网站与知青网友分享。(昨天我已经将我校上山下乡30周年纪念会的照片上传到“知青老照片”栏目,题为《足迹》。)我将尽快把40周年纪念会的资料上传,以此感谢联谊会的同学们! 谢谢千管及朋友们的关注!”(lzqwap2010-10-2714:41:00) 之后又陆续发了几张有关照片,其中挚友小青的上山下乡“喜报”引起了版主的极大兴趣,而小青也因此进入“老知网”与我重逢。此外,还有一张照片被“昆明知青”转到云南知青网,照片上的物品是我老伴插队时使用过的脸盆和煤油灯。 2008年再立新功的两件知青物品这是我老伴(贵阳五中知青)插队时用的盆和在农村任教时用的煤油灯。 2008年初,贵州遭遇百年不遇的暴风雪凌入侵,在停电停水的日子里,我们用这个盆烧雪水解决生活用水;而煤油灯更解决了大问题……(lzqwap2010-11-8 11:52:00) lzqwap网友收集的旧物件还真不少,个人认为这几件比较有意义,尤其是与上山下乡运动有关系。将来博物馆建成了,可以把喜报等展出,有用。亦童亦叟2010-9-15 12:27: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