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天后宫与河南路桥 河南路桥,桥长111.5米,宽29米,为5孔拱形连续梁桥,是苏州河上重要的景观桥梁。桥北面为虹口区河南北路,桥南面为黄埔区河南中路。河南路桥亦称三摆渡桥。1843年的时候,在这里设置过渡口,人称“三摆渡”,1885年在此建造了长62米的驼峰式六孔木桥,1925年又改建成现在的钢筋混凝土的均衡翅式带悬桥,长64.5米,宽18米,有3孔,载重为量15吨。因桥堍下建有天后宫,故又称“天后宫桥”。2006年6月,老河南路桥开始拆除重建,于2009年1月19日建成通车,桥由原来的四车道拓宽至六车道。 天妃就是妈祖。上海地区早在南宋之前就有妈祖文化传人,历史上曾有过多处天后宫,其中最有名的一处是位于小东门外俗称丹凤楼的顺济庙,此庙始建于南宋咸淳七年(1271),元十九年(1290)建成,后毁于战乱。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上海兴筑城墙,顺济庙得以在原址重建。至清康熙年间,妈祖被封为天后,顺济庙遂被称为天后宫。自小刀会起义后大部分建筑被毁,后又遭受兵燹之灾,重建无望。至清光绪五年(1879),出使大臣崇厚为上海港口无天后宫,奏请清政府促地方官建,被奏准。经过多年选址和筹划资金,直至清光绪九年(1883年),决定在三摆渡桥北堍建造天后宫,次年闰五月(1884年6月),这座上海最后建造的天后宫方始落成,成为上海历史上规模最大、形制最全、规格最高的天后宫,俗称天妃宫。 新建的天后宫是上海市区一座典型的清代建筑。它占地近5亩,由南至北对称布局。进门为广场,依次分别为头门对楼、戏台,东西看楼、钟鼓亭、天后大殿、寝宫楼等。青砖堆砌的头门,山水图案的砖雕和砖雕仿斗拱精美细腻;歇山飞檐的戏台,饰金双昂斗拱和穹窿状蟠龙戏珠藻井精致典雅;翼角翚飞的天后大殿,梁柱粗硕、雕樑画栋,刚柔并济,气势雄伟,大殿内悬盛宣怀长联一幅,旁有题跋。戏台与大殿遥遥相对,怀抱一个精致的庭院。 落成之时,当朝皇帝光绪钦赐“万流仰景”匾额,不但吸引了无数信众来此顶礼膜拜,也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旅游者前来观光。从此,这座形制宏大的天后宫就成了沪上唯一一处敬祀天后的大型、正规的场所,每逢朔望及天后诞日,出海商人和船民纷纷前往拈香,祈求护海。世传天后护海有奇应,故出海商人及船民等前来祈求者甚多,因为保佑漕运,天后宫多次受到朝廷赐封和赐匾,香火极盛。 每年阴历3月23日妈祖诞辰日也一度成为上海人的岁时习俗,这日天后宫张灯结彩,百姓成群结队到天后宫顶礼膜拜。晚清有不少竹枝词都记录了河南路桥畔天后宫的盛景和描述天妃庙会民俗活动盛况的词句。如清末上海人李松林有《沪渎竹枝词》:“满城箫鼓一时喧,海舶频来天后尊。白昼滩前知浪静,醉歌归已近黄昏。”还有寓居上海的余姚颐安主人的《沪江商业市景竹枝词》:“天妃圣母有行宫,赫濯声灵四海同。护国庇民多被德,各商演戏谢神宫。”可见当年天后宫的鼎盛景象。 1927年,三摆渡桥改建成三孔钢筋混凝土欧式悬臂挂孔桥,并正式命名为河南路桥,但住在附近的百姓还是习惯于称之为天妃宫桥。清末,天后宫建筑部分毁于战火,以后又先后被种类繁多的地方机构、学校、团体所占用,遇到战事,这里又成为难民收容所。建筑被严重损毁,天后宫往日盛况终于“无可奈何花落去”。 2022.10.23.13.27部分资料来源于百度 1河南步道接近河南路桥 2 3 4 6 6 7 8 8河北岸桥下 10 11 12 13 14 15 16桥北头看南头 17上海总商会 18 19 20北岸步道 21 22步道上标注:2018年历经七年修缮后上海总商会对外开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