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老知青自强不息 于 2022-7-2 08:37 编辑
某某:你好!
自从那天接到你的电话后,夜不能寐,常常思绪万千,很想与你谈谈。你提到知青聚会的构想,我很想知道详情。比如聚会的方式、日程、议程、活动内容等等。作为大范围的活动,我想必须有一个组织能力很强的人,或几个擅长于组织联络的人来筹办。如果光靠一两则启事(当然启事必不可少)我想效果恐怕不会理想。另外,我还想知道此次聚会的主题是什么?纪念、追忆、还是探讨? 上山下乡,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同时也已经被历史所否定。而作为这场运动的当事人、受害人和见证人的我们,而今都已是年过半百的人了。勿须讳言,我们中的许多人又面临着更大的威胁——下岗,尽管我们曾经在各自的岗位上干得很出色。我们上有父母需要侍奉,下有儿女必须抚育,生活对我们似乎特别残酷。不是吗?尽管我们生在新社会(或新社会前夕),长在红旗下,但是,当我们长身体需要营养时,却饱尝饥饿的滋味;当我们努力汲取知识时,又被毫不留情地从学校赶下了乡;我们一个个并不情愿地当上了晚婚晚育的模范。而今,当我们的子女即将高考或已经在大学念书最需要我们资助时,我们又面临着下岗的尴尬…… 这就是我对你们的估计(百把人参加)不抱乐观态度的原因。当然,不可否认,我们的同龄人中也不乏事业有成、功成名就;春风得意、生意发达的佼佼者。但我想他们所占的比例肯定不会太高。
其实,我早就想与你谈谈另一种特殊的的纪念方式,能否由你或其他人组稿,出一本我们自己的书?如果有困难,在省内的刊物上出一期专刊也行。据我所知,国内很多省、市都早就有类似的活动,如数年前四川的《中国知青档案》等等。
由于工作的原因,我恐怕很难如期返筑参加聚会,尽管我非常想亲临其境与大家一聚。如果我能够,我会提议,为长眠在清水江畔的同学石华祥祭酒一杯!
以上议论,不会扫你的兴吧?
自强不息 1998年9月13日
某某:你好!
原打算在离筑前与你痛痛快快地交谈一下,但因工作的原因,我不得不与你不辞而别,并于本月3号(星期天)上午匆匆返回凯里。
此次贵阳之行,感触很多。一周来,我一直处于一种莫名的亢奋状态中,常常在半夜醒来便再也无法入睡。30年前的情景一次又一次清晰地浮现眼前,包括那些淡忘了的往事。回来以后,我总感到有许多话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因此今天提笔与你谈谈。
首先,我要再次感谢你,并通过你向本次纪念活动的发起人、组织者及筹备组的全体同学表示衷心的感谢!
此外,我还想坦率地就本次纪念活动的成败谈谈自己的看法。这次活动,成功地将分别30年的同窗好友重新召集在一起共叙友情,这对于很多人,特别是身在外地工作的我们确实是一件十分难得的幸事。就我而言,你知道,我属于那种自我封闭的类型(当然这是历史原因造成的),多年来除了与一两个同学朋友保持交往外,我基本与外界失去了联系。使我感动的是,我的同学们并没有因为我的自我封闭以及当年我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而遗忘我,此次与他们重逢,让我深深地感受到浓浓的同窗之情和真诚的友谊。这一点,我将在以后详告。
应该说,筹备组的同学所作的大量工作是很成功的,包括整个活动的日程安排、专题展览等等。这也体现了组织者们优秀的组织才能和满腔的热情,并给参加活动的全体同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是,恕我直言,此次活动也出现了一些本来可以避免的遗憾。
遗憾之一:主持人提议大家合唱(据他说是大家当年爱唱的)“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时无人响应造成冷场。这点我以为组委会应该事先估计得到。因为,历史已经以无可辩驳的事实雄辩地否定了“上山下乡”运动。我们今天聚在一起,纪念的是那段刻骨铭心的难忘的岁月中留下的知青情结而绝不是运动本身。其次,这首歌是当年官方爱播放的而不是我们爱唱的!
遗憾之二:特邀嘉宾——T县官方代表的发言。且不说那种充满商业广告的发言令人哑然失笑,就拿这帮败家子(!)的行径来说实在令人反感:一年前,正是这帮人毁掉了距T县城5公里处的雷寨万亩良田,搞出了所谓的“开发区”,而对上级居然谎称该处为颗粒无收的盐碱地……也许大多数同学并不了解这一情况,但不久前重返T县的那些曾经在石洞插队的同学是否耳闻目睹此事就不得而知了。当我把这一情况告知身边的同学时,大家无不感到意外和愤慨。 遗憾之三:当“在那银色的沙滩上”和“三套车”那熟悉的旋律把大家的情绪调动起来,准备演唱大家喜爱的“知青之歌”时,出现了一个小小的遗憾或者说是疏漏,相信这首歌大家都会唱也愿意唱,但几乎所有的人都忘了歌词。如果此时我们面前放的是筹备组事先打印分发的歌词而不是招商引资的材料的话,不难想象,当时的演唱一定会使整个会场的气氛达到高潮。 遗憾之四:原定的诗歌朗诵无故取消。顺便问一下,我在年前与自己的写生画一起寄给你的两首反映当年知青生活的小诗下落怎样?是否交给了筹备组?是没有交还是没有入选参展?何故?这次我重新抄了两首带回去,在我的同班同学中传阅时引起了共鸣。如果不是主持人取消了诗歌朗诵活动的话,我想我是有勇气上台朗诵自己的诗歌的。因为,那绝非创作,而是当年知青生活的真实写照。
遗憾之五:整个活动显得有些虎头蛇尾。如果在活动结束之前邀请部分同学座谈一下,我想大家都一定有许多话要说。因为,我记住了此次展览活动的结束语:相信我们的展览(当然包括纪念活动)不是最后一次。
此次聚会,尽管我们班当年下乡时在(大塘)一起插队的同学仅到了四分之一,但他们于次日(12月31日)专门为我的归来举行了同班二十多人参加的聚会,其热忱、真挚的同学情谊至今使我难以忘怀,这点以后面告。
再次感谢你,并请原谅我的坦率。 自强不息 1999年1月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