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老知青自强不息 于 2022-6-12 06:45 编辑
110、归途
一九七五年七月十八日九点过钟。客车缓缓开出,驶离白市临时停靠点——岔路口。 我终于长长地松了口气,总算是踏上了真正意义上的归途。为了这一天,我苦苦熬过了漫长的六年零七个半月,那可是两千七百五十六个日日夜夜啊! 车后,还有一二十个没有挤上客车的乘客无助地望着渐行渐远的客车,其中有人在向我挥手,那是和我同时接到调令的同学Z。我探身车外,大声让他放心,一定会照看好他的行李,要他设法尽快赶到县里报到。 那时天柱到白市的班车每天仅一趟。上午8点准时发车,9点钟左右才能到达白市,30公里竟然要花一个小时,足见交通极不方便的程度了。 岔路口往左转一公里处是白市制材厂;往右的便道可通半坡上的区卫生院和公社大楼;沿公路前行500米则是白市老街。客车临时停靠点设在这里,大约是兼顾四面八方的乘客吧。 那年月虽然没有交警监督管理,驾驶员遵纪守法和自律的意识却很强,客车定员限载40人,司乘人员绝不违章多带一个旅客,每天一趟的班车自然远远无法满足客流量。 临时停靠点没有固定的售票处,上县城的车票全由随车的售票员发售。于是,每一次不等县里来的乘客下完,客车门口就被急于上车的青壮年挤得水泄不通,老弱妇孺只有站在一旁干着急的份了。 本来我和Z凭体力硬挤上车完全没有问题,可我们得先将行李放到车顶上,而那些争先恐后爬上车顶装农副产品和行李的乡亲绝不比车门前的乘客斯文。待我把行李绑好回到地面,客车里的座位已所剩无几,从车门挤进去已无可能,急中生智,我快步绕到车头左侧,向蹲在那里抽烟的驾驶员求助:“师傅,我是贵阳知青,刚抽到县里工作,今天要赶到县里报到——” 话未说完,他猛地起身拉开驾驶室的边门:“上去吧。” 我一边道谢一边赶紧上车,得到最末一个座位。 好悬啊!如果不是这位善良的师傅鼎力相助,此刻我只能和Z一起站在岔路口望车兴叹了。更麻烦的是,我们的行李还绑在车顶上,根本来不及往下卸。 我暗自庆幸在关键时刻得到贵人相助,对萍水相逢的驾驶员充满了感激之情。 客车刚驶近靠公路的地样大队,一头水牛突然出现在公路中央优哉游哉的踱步,它回过头望望驶近的客车,毫不理睬频频摁响的喇叭,对牧童挥舞的牛鞭也无动于衷,依然不慌不忙在路中间慢行。 驾驶员只好把客车停下来。牧童见状快步上前扯住牛鼻绳往路旁拽,那牛发了犟脾气反而站在路中央一动不动,让人啼笑皆非。 此时,路边小学的钟声响了。校园里顿时传出孩子们下课后的欢呼声。那熟悉的声音一下把我带回清晨与江东小学师生依依惜别的场景,带回那些与他们朝夕相处的代课岁月…… 牧童终于在路人的帮助下把犟牛赶到了路边,客车重新启动,向县城驶去。 回望车后渐渐远去的村寨、炊烟、山峦,我又一次默默地向那些淳朴的乡亲们和熟悉的山山水水道别: 再见了,乡亲们! 再见了,大塘、兰溪山、白市! 再见了,我的知青岁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