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文字虫 于 2022-6-7 05:44 编辑
【老共产党员的风范】 《新华通讯社》报道的杨红涛
杨红涛,1945年生人,河北省武邑县籍。1984年9月至1992年3月担任中共冀县(今衡水市冀州区)县委书记。此后曾担任河北省乡镇企业局长、农业厅副厅长、巡视员(正厅级)。2005年5月退休。
他调离冀县虽然已经30年的时间,但是,如今60岁以上的冀州人,特别是党政干部们,仍然对他难以忘记。作者当时担任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和研究室主任,对他的事迹更是很了解。
1990年10月2日,他被《新华通讯社》以《县委书记杨红涛执政“四部曲”》为题予以报道宣传。报道中,除去他的突出工作成绩外(另有文章),还写了他的勤、俭、廉、爱、严。 ---勤。他在冀县7年半的时间,没有休过一个星期天,没在家过上一个完整的节假日。只要没外出开会出差,他每天晚上都要到办公室加班工作或者学习。一般要10点以后回家休息,有时到午夜12点后。这是当时干部们的共知。 1988年临近春节,他驱车前往北京探望为冀县发展献计献策的专家教授,回来时已是大年三十。他婉言谢绝了北京同志为他安排的难得的现场观看中央电视台春节文艺晚会,赶到冀县家里已是深夜两点。可第二天大年初一一早,又踏着积雪去看望慰问农村的干部群众。被国人视为合家欢聚的春节,他多次不在家。 1986年9月,为大工业项目事,他从石家庄乘火车星夜前往北京赶,因是过路车,人多无座,他一直在硬坐车厢的过道里站着到了北京。 他的时间安排有个特点,白天,尽量下基层,深入农村、工厂察实情。晚上,看文件、看信访信件或者找人谈话等等。 1990年4月的一天,白天,他通过到比较偏僻的北漳淮南内漳村调查,看到了校舍有危房。晚上,把教育局长叫来批评他们“全县学校校舍无一危房”的以前汇报,随即确定了整改措施。 ---俭。他用的黑提包,让办公室人员拿出去修理过好多次,换过拉链、提带,用了五六年。他办公室废纸篓里很难发现一张没有写过字的白纸。有时一张纸用不完,就把空白撕下留作写便条用。他还几次批评一些同志不注意随手关灯,并规定办公楼前厅的大吊灯不是重大节日不许开用。 1988年盛夏,他同县里几位同志到省城石家庄办事,临近午饭时间,带领大伙到路边一家小店每人要了一碗过水面。饭后,离对方单位上班的时间还有3个多小时,同志们考虑到他工作劳累,建议找一家旅店午休一下。他却说没必要破费这笔钱,到路边的树荫下等着。盛夏的正午,烈日如火,树叶纹丝不动,气温灼热异常。途径此地的衡水地区行署副专员看到这样一幅图景,停车下来问明情况后,紧紧握住他的手,说了声:“共产党的好干部。” 他下乡或者到企业,每次吃的也总是老三样:不是面条,就是烩饼、饺子,从不让摆七碗八碟。一次,庄子头村的干部跟他一块去天津运动鞋厂谈联营项目,约厂长午饭参加,于是就安排了一桌象样的饭菜。后来厂长因故未到,他坚决地让把这桌饭菜退掉,换之以每人一碗混饨充饥。 ---廉。他也遇到过给他明的暗的送礼的,但是,一律退回,并严厉批评。 他一家5口人从衡水市搬到冀县,县里的同志看到他上有老下有小,出于好心想给他盖一处面积大一点、标准高一点的4间新住宅,他婉然而坚决地谢绝了,说“上级对县级干部住房有规定,我不能搞特殊。如果我多占一尺,别人多占一丈也无法制止。”他住进了3间共63平米的一处普普通通的平房,没卫生间,没会客室,一家5口凑凑合住,70岁的老母还得和小孙女儿挤在一起。 有言道:“朝中有人好做官”,但这一古言却对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失了效。他的3任秘书在安排新的工作时,都没得到“提拔重用”。秘书们,没一个直接被安排县科局正职,没利用职权谋过一间房,没得过一个“农转非”的指标。 1987年4月的一天,上小学一年级的小女儿杨惠做作业要用他的办公用纸,他加以阻止说:“这纸你不能用,这是公家的,你要用纸咱们买去。”事后,他还组织了“干部职工子女用公用纸”调查和坚决改正。 ---爱。他爱群众、爱人才、爱有贡献的人。 他多次个人捐资助教、自己掏钱买食品看望农村孤寡老人、烈军属和有病的老干部。 他只要知道了干部或者干部老人患病,都会自己或者安排组织部的人,前往探视。 他为了多了解群众意见,在县委门口外,设了“书记信箱”(《农民日报》曾报道),据当时统计,年收信600封左右;设了县委“智囊团”(各级党委内刊曾刊载),不定期召开会议。 1987年,他了解到官道李乡杨庄村驻南疆战士杨文增母亲患病,爱人孱弱,家庭生活很困难。驱车50里,两次带着自己买的罐头前去探望,并通过民政部门为战士的母亲解决了医疗费,为战士的妻子就近安排了工作。 他多次提议照顾了科技人才家属和孩子的“农转非”、转学;多次提议提拔了自己不认识但有才干的干部。 ---严。他对自己和家人严格要求,定有“约法三章”:不谋特殊照顾,不许贪占便宜,不许有非份之举。 他坚持公私分明不混淆。母亲病重,为不影响自己的工作,他给在邯郸任小学老师正在度假的姐姐打电话,希望前来照顾。通话之后,他把3.8元的长话费一分不少地交到了办公室财务科。 凡是用公车办个人私事,他都交汽油费;凡是到招待所陪客用餐和下乡吃饭,都按规定如数交粮票和钱。 他大女儿杨敏从衡水转学到冀县,一些热心者想把孩子安排到县重点中学——冀县中学。他却执意不让,说“不能因为我是县委书记,孩子就可由普通学校转入重点中学。从什么学校来的还到什么学校去。”于是,孩子被转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冀县南关中学读书。在大女儿中学毕业后的工作安排上,他没依权照顾,让孩子同其它学生一样去参加了招工考试,孩子被安排当了一名“集体工”。 一次,一家企业的厂长为感激对其事业的关心支持,自己掏钱给他母亲买了块衣料,谎称是受杨之托捎的。杨母不知其事真象就收了下来。他外出归来得知后,除让人退回布料外,还很不近情的责备了老母几句,搞得70多岁的老母难过了好几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