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文字虫 于 2022-4-16 06:39 编辑
落实“六措” 必有成果 ----谈如何“挖掘历史文化资源”
欣闻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开展“我为冀州发展献一策”活动,很拥护、很高兴。就“挖掘历史文化资源”谈谈个人意见。 我个人自2004年退出工作岗位后,18年来,痴迷于冀州历史文化挖掘研究,参加编撰我区县(市)志、史书外,已撰写840多万字,不仅在报刊、网络发表,还付梓出版了《冀州史辑》《冀州那些事儿》《回溯集》《钩沉集》《冀史补遗》等《冀州历史文化丛书》20部。 我认为,“挖掘历史文化资源”,需要抓好如下“六措施”。 重视。历史文化饱含真善美、正能量、经验教训、客观规律、哲学、科学真理等等,是民族的根和魂。无论领导还是普通百姓,都应当明了历史文化对我们如今发展的重要作用。要克服“可有可无”“都是死人的事,没意思”“过去事,距主媒体较疏、与今节拍较异、同青年人较远”等不当认识。 建班。就是建立专门的机构,统筹负责历史文化的挖掘、整理、开发利用。目前,文化部门、政协等部门都管,但是都不专门。毋庸置疑,建立专班,能够统筹、组织方方面面力量,定能较快出成果。 抓人。“挖掘历史文化资源”要有人才行。除去发动群众提供资料外,要有专业人员。目前,搞历史文化的作者,与写小说、散文、诗歌等的比较起来,是很少的。如冀州区,经常写“文史”的,不过三五人,不太经常、但也写的不足10人。整个衡水市经常写的,也就10来人。 结晶。历史文化挖掘出来后,必须有结晶,就是要形成文章、形成图画、形成书籍,形成大众能够利用的东西,以发挥历史文化的应有重要作用。 物化。就是文化“物化”。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把那些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中、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中、书写在古籍里文字中的精华、优秀、精真,发掘出来,以便使它们‘活起来’。”使历史文化物态化、活态化,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把虚的、静态的、失落的、濒危的文化找回来,做“实”, 使其景观化和形象化,让人们能够直接看到观赏 抓紧。以我个人体会到,“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亟须而迫切,艰难而费力,抢救历史资料刻不容缓。 历史文化,一是依靠历史档案资料,二是要采访历史事件的知情人。但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文字资料保存不完整、影像资料寥寥无几、电脑刚刚有,再加上自然灾害、政治因素影响,历史资料严重损毁。当我找知情人采访时,就遇到1.本人早已故,后人说不清;2.正想去找,突然去世;3.找了一次,再想去找,过世离去;4.人虽然在,难谈东西。因此说,抢救历史资料,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在和死神赛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