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牧阳 于 2022-2-15 08:57 编辑
夕阳的逆转-趣谈做饭
2021年在百年未见之大变局中匆匆走过,唯一不变的是变化,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一切都在变化之中,不过只是有在缓慢的量变和质变的激变不同。这一年对我这个年逾古稀的人来说也有一个不大不小的变化,而且是非被动而是自动的变化。 自动变化基本上大都首先来自自我观念的变化,我亦如此。自从母亲在我上小学时的小书包上绣上“学习”两个金字,教导我好好学习知识之始,我就把学习书本知识作为终身职业。沿着这条大道一直攀爬到了今天。就是在花甲之年也勤学不懈,苦读不辍,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学习真科学新知识,例如数学分析,线性代数,宏观和微观经济学,货币金融学,哲学与社会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管理经济学,逻辑学,伦理学等,这些不仅丰富了理论知识和开阔了视野,更重要的对养生特别对养心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可以说对我的人生裨益无限。至今我依然乐此不疲,欣欣然陶陶然。半个世纪的“吾将上下而求索”不知不觉使我形成了嗜学成性的惯性。 既然这些占据了我绝大部分时间和空间,其他部分无疑就小之又小了。其中挤兑最可怜的是做饭板块。现在想来原先认识幼稚又滑稽。虽然知道人活着必须日食三餐不可少,但年幼时有慈母亲手抚育,成年有妻全职操劳,年迈有儿女下厨代办,在我的观念里做饭这个概念被无限的微分了! 其实这只是客观而已。主要的是自己的观念出了问题。自认为做饭这事太复杂太麻烦。不说食材又是粮食蔬菜,又是鸭鱼肉的采集选择零碎且杂乱,油盐酱醋的种类繁多,还有蚝油,生抽,老抽,料酒,再加上什么五香粉,胡椒粉,孜然粉,辣椒粉等等纷杂的很,一想到这些头就大如斗,眼前乱如麻,还有什么刀功,火候,咸淡又难掌握的很,绝非一日之功甚至几个月也不一定见点成效。更让我讨厌的是辛辛苦苦忙的满头大汗,筋疲力尽的结果不费半小时就吞食的盆干碗净,所剩无余只有狼藉满桌。从时间利用价值太不划算!所以视为畏途。特别是会侵占太多接受新知识进行思考的时间,也不屑染指。
年过古稀,自然规律迫使我精力体力滑坡,这与我嗜学本性,追求新知产生了冲突矛盾。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直越来越困扰着我。最近听学者王强的演讲,其中大师的一句话使我茅塞顿开,拨云日出。他的历史老师看王强孺子可教,就让他每周到老师家授课。老师家还供王强吃饭。困难时期,市民每人每月配二两肉票供应。每月配給老师家仅有的八两肉师母和两个子女没有享受的资格,只供老师和他享用。老师对他说:“王强,你要学好知识。肉体先要活着!”是啊!人要学习新知识,进行理性思考,首要条件是活着。我要延续自己的癖好,继续在求知的道路上向前行,第一是要解决吃饭这个自己原来不认为是问题的问题,有充足的营养才有健康的身体作为吸取知识的载体呀!没有载体知识学问思考不都化为乌有吗?观念的开窍是先导。 再说,日渐衰老,养生事也要提上日程。加之同样老伴体力也渐渐不支,行动减缓,本来做饭这个事日渐突出。想到有山靠山,没山独立的古语,儿女们各有各的事业家庭,现时还不到干扰他们的地步。再说做做家务,干干零活也是活动筋骨锻炼身体的一种方式,而且可以收到一点成就感的回报,何乐而不为呢!
那就从零开始吧,查电脑上的菜谱,不耻下问地向夫人请教,仔细观查小吃师傅的操作,也分析研究一些事例,穿上围裙带上套袖,亲力亲为,反复几次,日见成效。嚼着亲手蒸的馒头暄软筋道,略带微甜的香味沁入心脾,童年奶奶的手艺在我古稀之年的胸腔升腾,热腾腾的面条饱含着菠菜的清香入口使我忆起母亲的辛劳,年夜饭的满桌水饺唤起爷爷没有韵味的陈年故事敲着我的心房,羊排炖胡萝卜引来满庭幽香飘荡,就是那玉米糁熬的黏糊糊的粥也有乡野牧歌的音韵回响!哦,亲手而成的饭菜竟然一石三鸟,充饥果腹丰富营养有个好载体,牵扯出那么多的甜蜜回忆,多多少少还有点成就感! 做饭,2021年我人生路上的逆转谈不上伟大,也不能说有什么了不起,但对我养生有价值。对继续求知获取精神上的享受更有意义有作用。转化了观念,增长了本事,锻炼了身体,强化了意志,可谓收获颇多。也深深认识到:人生最重要的不是你所处的行程时点,而是面向的努力空间和奋斗方位。只要保持一颗童心,下定决心去做,一直向上向前,终会有所斩获,有所欣喜,夕阳会逆转缓落,晚霞依然烧满天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