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张丰
河南省某县县长董鸿的一段视频刷屏。他在其中语气铿锵地说:“中高风险地区的人,只要返回,不讲你有没有疫苗接种证明,不讲你有没有48小时核酸检测…先隔离再拘留。”先隔离,再拘留,这是地方基层对“返乡过年”发出的最强警告。
接受上游新闻采访的时候,董县长做了解释。他说,这视频是剪辑过的,不全,前面还有八个字呢——“不听劝阻,恶意返乡”,意思是,不是都拘留,而是只有“恶意返乡”的才拘留。
他举了一个例子。据说某县李楼乡大宋村有6个人现在在高风险区,非要回来,“说的很难听,说‘枪毙也要回来’。”董县长认为,这就是“恶意返乡”。
面对媒体的时候,这位县长收起脾气做了解释。不过在现实执行层面,这并不是说说而已。该县汲冢镇一位村民,从上海市静安区返乡后没有报备,被举报后,当地就对他进行行政拘留。这一下,整个春节长假他或许真不能“回家”了。
这个说法和做法,让不久前上海“最小中风险”的设置变得毫无意义,也根本颠覆了“精准防控”“分类防控”的防疫原则。它像是一个小县城对大上海的无情嘲讽,“落后”战胜了“先进”。
“恶意返乡”是某县给汉语做的一个“贡献”,受到各地媒体的质疑。而对返乡人员进行“扩大化”管控的,不止郸城一个地方。在它的隔壁县,有网友反映,自己从省会郑州回来,既不是“中风险”,也持有核酸阴性证明,还是被带走集中隔离。
还有不少老家在广西的网友,在一条国家卫健委的新闻下面留言,反映不管自己是不是处在中高风险,回老家一律“14+7”隔离。而国家卫健委已经多次表态,春节期间禁止对返乡人员“一刀切”。
然而,各地类似的民情显示,在疫情出现两年后,今年的返乡难问题并没有减缓。人们对病毒的了解在加深,防控办法也正在走向规范,但是一碰上春节“大考”,很多地方仍然做不到精准、分类防控,乱作一团。
值得一提的是,河南省政府新闻办1月19日还专门发布了消息,春节期间河南省返乡人员需提前3天向返回地社区报备,也专门要求 “各地对确需返乡人员,要坚持分类分区精准施策”,这对“一刀切”进行了明确否定。但是这个要求,似乎没有落地到某县。
县一级行政当局有自己的考量。在县领导们看来,拉老乡隔离,并威胁拘留,让漂在外乡的人最好不回来过年,虽然会伤害很多人的感情,但是群众感情会随着春节过去而变淡。相反,如果春节期间不小心出现一个病例,却有可能会影响自己。负责任地细致工作,还是一刀切地麻烦别人——两相选择,他们不是蛮干,是精打细算。
这说明对防疫的理解,在不同层级存在着不同的逻辑,很多“硬性规定“,各种“一律”,细究起来,存在矛盾。取舍之后,受到伤害的,可能就是普通群众。我能理解某县那6个“恶意返乡”的人,“枪毙也要回来”,这其实反映出在外辛苦打拼的人,对家乡的思念到了何种程度。
在疫情中,故乡的面目开始变得模糊。“就地过年”要求人们尽量融入所在地的新生活,但是对许多外地人来说,要融入那个新城,实现起来也非常困难。回乡过年,一直是中国人的传统情感和基本正义。“非必要不……”,在许多拼搏于外乡、与家人长久分离的游子心中,回家过年,就是必要的。
“恶意返乡”代表着地方这些“老家”政府对外出务工者的态度,警惕、拒绝,无形中把对抗升级。这是对中国传统“游子文化”的冷酷一击。它像一阵猛烈的冬风打在返乡者的脸上,让你重新思考,你是哪里人,你将去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