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远道来客 于 2022-1-17 11:17 编辑
大家才晓得上海有座城隍庙。可是上海曾经有座新城隍庙恐怕晓得的人就不多了。
1937年,淞沪会战后上海沦陷,上海南市地区(华界)被日军占领。而租界当局为防止难民从日占区进入租界,就在与日占地界相邻的不少路段设置了许多路障关卡。这样一来使得租界内的善男信女去南市城隍庙烧香拜神十分不便,也不安全。 1941年就有人提议和出资在租界地区新建一座城隍庙。然后就选址连云路,延安路(当时叫吕宋路,爱多亚路),动工另建一座城隍庙,为区别原老城区的城隍庙,就叫新城隍庙。至第二年的农历除夕(1942年2月14日)初步建成。 由于建造新城隍庙的时间比较短,庙宇和各种陈设都比较简陋,甚至连神像都来不及塑造,只是从老城隍庙移借了一尊小型城隍神像,其他如一众判官、小鬼、皂隶都请画匠直接在墙壁上绘画。虽然新城隍庙简陋,但对市民来说也算有了一个可以供奉祭拜的地方了。 随着新城隍庙兴建,一些房产商和商家就开始活动了,就在新城隍庙边上搭建几百间商铺,然后出租给各种商家。便形成了一个市场,人们就叫它邑庙市场。1942年除夕邑庙市场开业,第二天正月初一新城隍庙开光,还迎来了上海地界上的一群大亨、名人为之剪彩。 1942至l945年是新城隍庙和邑庙市场最旺盛时期,香客、游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抗战胜利后,这里香火渐趋冷落。但是上海市民依然把这一地区统称为“新城隍庙”。1946年,邑庙市场成了美军剩余物资倾销场所。大量罐头食品、奶粉、巧克力、药品、玻璃器皿、不锈钢餐具、服装、毛毯、胶鞋、雨衣、望远镜、肥皂、香烟等充斥店铺,吸引了大批购买便宜货的上海市民,一时也人满为患。 1956年,新城隍庙停止香火,邑庙市场也进行调整,保留了一些比较有特色的日用小商品,因价格便宜,品种繁多,所以每天顾客还是络绎不绝。小孩子都喜欢到这里买小玩具、蟋蟀、蝌蚪和蚕宝宝等。记得那时我也向父母要了几个钱与同学一起到新城隍庙买过一个空竹。 1966年以后,因市政规划,邑庙市场开始关闭,1972年庙宇和商场房屋全部拆除,建造新工房和新的商业用房。连云路上小商品市场随之消失,与此同时“新城隍庙”也渐渐被人们遗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