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晴岚 于 2022-1-9 07:25 编辑
松江古街行
一则微信转帖,让我动了去松江看古桥和古清真寺的念头,恰与家住松江的教授同学一拍即合,约好周末成行,只要不下雨。
周日的清晨,前一天下了一夜的雨,马路上还是湿濡濡的,去不去有点举棋不定。待早餐后再看马路,水泥地渐已泛白,天气预报说今天是阴天,看来不会下雨,即微信与同学拍板。
坐了一个多小时的地铁,出站即看到教授的车也刚驶来,我们就笑在了一起:大家都没等待,套用一句港台电视剧的话:这么巧。
初夏的松江,微风徐徐,清爽的感觉。一路开往古桥,经过了一段比较繁华的中心地段,然后渐渐地,古旧、破败的建筑多了起来,很快,古桥到了。
大仓桥是明代中期建的,高十余米,跨度五十余米,五孔拱形石桥,与朱家角的放生桥雷同,是上海地区著名的明代大石桥之一。走上古桥,一种岁月沉淀了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我一到有古迹的地方就会神思恍惚、满心感慨,呼吸着空气仿佛就触摸到了古人的脉息。我说岁月不老,人却一批批地繁衍、死亡。同学回答,天若有情天亦老。这句毛泽东的七律诗句,过去我没用心咀嚼,突然,如醍醐灌顶般地,特别有感觉。我说,是呀,天是无情的,若有情,应该跟着人一起老去,天荒地老嘛。我与同学至今有得聊,就因为我俩发乎情心领神会、彼此共鸣。大仓桥上的每一块条石都很结实,桥栏上两座石狮子还栩栩如生,它的年龄已有六七百岁了,还在日升日落中随着流淌的河水继续承载和讲述人间的故事。
紧挨着河与之平行的一条街叫秀南街,尚属于开发中原生态的老街,有明清和民国时期的建筑一百二十八处,街宽两米不到。街上很多房子的外墙上写上了大大的“拆字”,门窗大多已被水泥封闭,门牌号码记载的清末或者民国某个姓氏的字样,那斑驳的墙壁和破损锈蚀的窗棂显现了年代的久远。要不了几年,一条充斥商业氛围、不古不今的秀南街就会诞生,也许还得买票游览。我抓住一家窗棂探头看向窗内,里面堆放着杂乱的家什,似乎早就不住人了;走进窄小的弄堂进去看看,也只见一片废墟不见人影。
古街安静整洁,鲜有人迹,即便有,也是车子快速驶过。快走到街尽头时,看到了一位耄耋老太坐在门前休憩,就与之闲聊了几句。老太太九十八岁了,耳不聋,嘴不碎,有退休金,儿子每天给她送饭,她就愿意一个人住。她在这条街上住了几十年了,街上的兴衰,装在她的记忆深处。想给老太太拍照留念,怕老人家不愿意,没拍。
秀南街不长,慢慢走慢慢看,寂静中只有我和同学的说话声在街上回响,夏风频频吹拂,阳光不烈,自是惬意休闲得仿佛走在民国的小街上。
离开秀南街,直驱松江清真寺,很近。该寺也叫真教寺,建于元代至正年间,是上海地区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建筑。我和同学都不信教,但对古迹情有独钟,可因为疫情,清真寺不对外开放,只看到墙上石碑刻的介绍,没怎么拍照。
其实上海的西部早在六千年前就已成陆,松江的一些古塔都有其历史故事。而东部则在十世纪前叶才全部成陆,可见上海西部文明先于东部几千年。上海郊区,有些古迹的地方充斥了太多的商业气息,如朱家角。而大仓桥、秀南街却是没有开发的、原汁原味的古街,看看,发思发思古之幽情,有点意思。
我手机拍的大仓桥 网上截图的大仓桥全貌 大仓桥下河的两岸 走廊里空无一人 作为文物保护 这条走廊,我一看到就好奇,走过一看,院子里都是垃圾。 窗棂破落了,墙壁斑驳了,曾经也有人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