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老人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搜索

[回忆录] 【足迹】17、插秧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2-2-14 12:5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书荟的精彩点评!插秧的确是知青的必修课,湖南每年要栽三季水稻,你们的辛苦可想而知。比你幸运的是,贵州因为气候的原因,每年只栽一季。我插队时队里也曾根据“上级指示”试栽过双季稻,可是得不偿失,以失败告终。知青时代落下的病痛,还望你千万注意根治,注意劳逸结合。
——自强不息回复书荟2011-7-15 14:24

 楼主| 发表于 2022-2-14 12:51 | 显示全部楼层
      由于在五龙冲受过腰伤,插秧是我最怕的一项农活,一天下来那个痛啊,非常人所能忍受,只到现在腰部不能受凉,这么热都不敢睡竹凉席,唉.有什么办法哟!
——湖南知青网友西岭望雪2011-7-16 10:00

 楼主| 发表于 2022-2-14 12:5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做得最好的农活就是插秧,这一项和队上姑娘不相上下.但扯秧就不行,扯的时候还蛮齐,一洗就三不六齐了.硬是学不会.
——湖南知青网友佳哉2011-7-17 08:05

 楼主| 发表于 2022-2-14 12:5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没上山下乡以前,由学校组织到天津市郊区去参加劳动,干了一个礼拜插秧的活。那时侯我就领教了其中的艰苦,从水田的这头一直干到那头,腰疼得都直不起来了,照比在旱田干活累得多。
——挚友孙伯江2013/5/27 19:03:00

 楼主| 发表于 2022-2-14 12:55 | 显示全部楼层
栽秧可是有技巧,横平竖直要求高,
幸有良师桂花佬,耐心细致把手教。
——老友龙行天下2013/6/14 7:02:00

 楼主| 发表于 2022-2-14 12:55 | 显示全部楼层
      插队初期我们村里基本种植单季的高杆水稻,株距接近一尺。因为株距宽,要把秧苗插得横平竖直是个技术活,队长认为知青初来乍到,不堪重用,一般安排别的工种,例如挑秧。后来在公社“科学种田”的指令下,逐年扩大双季稻面积,推广矮杆水稻,矮杆适合密植,株距5寸,甚至更小。插秧工作量倍增,人手不足,老少爷们不论是在农田里摸爬滚打几十年的老手,还是初识稼穑艰难的新手,一齐赶鸭子上阵。队长恨不能把妇女半边天也叫来插秧,传统上妇女只负责拔秧。
      经过几年打压,高杆水稻终于消亡。其实这种水稻是经过千百年历史积淀而保留下来的优质品种,真正绿色环保原生态,不过当时没人重视。最大的优点是从来不用打农药,因为没有病虫害。也不用化肥,插秧后只要锄两次草,就可以坐等收成。所以在没有种矮杆水稻的时候,生产队仓库根本找不到农药和化肥。另外,出米率高,米质口感好。由于村里稻田多,每个人的口粮都绰绰有余。对村民来说,没人想种双季稻。
      矮杆水稻的优点是一年可以种两季,两季的产量总和超过只能种一季的高杆水稻。但对农民来说,增产不增收,要花钱买农药化肥,还要增加许多劳动量。而且米质堪忧,水稻已经抽穗扬花了,还要喷农药。我们村里随着每年粮食产量增加,征购粮也不断增加。村民当然把双季稻优先卖给粮站,自己吃高杆稻米。直到连单季稻也矮杆化后,老祖宗留下来的优良品种只能长存在村民的美好记忆中。
——中知网友麻纱老农2013/6/15 16:31:00

 楼主| 发表于 2022-2-14 12: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知青自强不息 于 2022-2-14 12:58 编辑

      一口气从头看到这里。真遗憾没有早进这个版看看!
      看了楼主精彩的回忆和大家画龙点睛的点评,尤其是看到对贵州插队生活的描述,好像又回到了云南,贵州与云南是相邻的省份,我们探亲都要从贵阳、凯里路过,只是七三年探亲回来在贵阳换车,停留了大概两个小时,签票之余,从车站顺大路走下去,经过大、小十字,又返回,由于是夜晚,印象里这就是贵阳的全貌了。后来再也没去过,这种印象一直保留到今天。
      楼主写的赶场、吃蛇、插秧、闹事、偷书……在我们知青身上似乎都发生过,读起来倍感亲切,云南的赶场叫“赶街(gai)”;吃蛇时也是在外面煮,说法是烟灰掉进去吃了会中毒;插秧在云南是等雨季,时间一般在六月至七月之间,开始叫“开秧门”、结束称“关秧门”,每年的六月三十日都是“大干”之时,为了向党的生日献礼,所以从早上六点干到晚上九、十点钟,党的生日那天多数知青都会瘫在床上,饭都懒得吃;闹事更是家常便饭,我们那里成都知青去的第一年,雷允(五营)的成都知青要开“百鸡宴”,到处抓鸡,险些惹起民族纠纷;……
      豌豆尖现在在北京已有卖的了,当年(九十年代)我经常托人从昆明带来,那种清香是什么菜都无法比的。我们在乡下时,云南的老乡看到你去扯豌豆尖,还会鼓励你“多扯些”,因为掐了尖后,分枝会更多,能结更多的豆荚。瑞丽的傣族买的米线上放着绿绿的豌豆尖,再加了蒜油、黄粉,浇上用“撒撇”煮出来的汤,那个味道真是美味。看看我都要流口水了。哈哈……
——中知网友雷午寨主2013/6/18 9:04:00

 楼主| 发表于 2022-2-14 12:5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知青自强不息 于 2022-2-14 13:00 编辑

      六九年我们到了云南瑞丽的农场(后来改成兵团十一团),和当地傣族一样水稻田里都种的是“大白谷”,就跟现在市场卖的“泰国香米”一样,米粒长长的,煮出来有一厘米长,但是产量很低,我们的打出来就是每亩200斤左右,傣族是种白水田(什么肥都不施),亩产也就是一百来斤。好景不长,七〇年成立兵团后,来了现役军人,非说产量太低,要换新品种,七一年开始,我们就都换成了“广二矮”,没想到种下去之后,苗老长不起来,到结穗时,才40多公分,穗倒是挺长,可是收割就成了难题,原来的“大白谷”是一米四、五高,这下子一下子矮了一米,收割都要跪在泥地里,大伙儿那个骂呀,可是也没办法,还得干。这年秋收可把女生累坏了,一个个干得腰酸背痛;男生也不好过,以前“打掼斗”,不用弯腰就可以吧稻把子拿起来,现在就得弯下腰去取,这还不说由于稻杆太短,经常在摔打时,手磕到“掼斗”沿儿,……收割后,确实产量增加了,可是到出仓时麻烦又来了。谁都不要新米,各连都不要新品种,宁肯要陈年的旧米。后来我们试了一下,新米不香,饭刚蒸出来时,软软的与其他米一样,但稍一冷,就收缩了,完全冷了就硬的嚼不动了,冷饭放在铝的饭盒里一粒不沾一粒,一摇哗哗直响。连里的湖南老同志说:“这下好了,打猎不用买铁砂了,把米装在火药枪里就可以打死鸟!”结果,这批新米都调配到了地方,已经领了米的连队,除了开始试吃了一天外,就把它当饲料喂了猪、鸭子和做了酒。
      本来边疆地多人少,农场产的粮食自给有余,傣族的田还是采用的轮耕(一块田种一年,休耕两年,第四年再种),这次换品种,让傣族笑话了好久。
      直到现在,边疆吃的还是那种米,只不过都是缅甸运过来的了,原来农场的稻田里都种上了香蕉、甘蔗、中药等经济作物,吃饭只有靠国外了。
——中知网友雷午寨主2013/6/18 9:44:00

发表于 2022-6-21 06:5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没插过秧,但从我的插队的姐姐那知道,插秧非常辛苦,更可怕的是,还有蚂蝗叮咬。
 楼主| 发表于 2022-6-21 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老康 发表于 2022-6-21 06:58
我没插过秧,但从我的插队的姐姐那知道,插秧非常辛苦,更可怕的是,还有蚂蝗叮咬。

确实如此!虽然饱尝务农艰辛,但彼时我的疑问是——凭什么农民就该祖祖辈辈承受这种艰辛?
        
下一页 发布主题 快速回复

手机版|公众号|小黑屋|可爱老人网

GMT+8, 2024-11-19 18:2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