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随笔】豆棚瓜架喜盈门 末伏过后,暑气渐消。从繁华的都会驱车偏远的山乡,顿时感到秋阳艳艳,凉风习习,村里村外一派人寿年丰的景象。刚刚踏入阔别三十年老房东的院门,,立刻被那丝瓜与扁豆搭建的棚架所陶醉。 顺着通往正房的甬路望去,只见甬路东侧,瓜藤缠绕,绿叶翩跹,一朵朵黄绫伞般的小花竞相开放,蜿蜒下垂的鲜嫩瓜条青翠欲滴;再看路西,豆秧葱茏,枝叶婆娑,一簇簇月白色花序错落有致,心脏形三出复叶掩映着峨眉状的荚果,在秋风中摇曳。 此情此景,不禁令心头一震,眼前迅速倒映出“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那揪心的一幕。也是这个院落,空荡荡的裸地上,只有甬路边几棵黄菸和水井旁的数丛青椒。有一天,“插队青年”红杏前来找我请教农业科学技术,突然“割尾巴”“拔四辣”的“革命群众”,雄纠纠气昂昂地进院了,声言“人民公社社员家中不能保留资本主义尾巴”,随记镰刀锄头一顿乱砍,霎时间甬路边、水井旁的绿色消失了…… 正当我凝神回顾往事之际,思绪被一阵爽朗的笑声打断。只见一短衣长裤满面春风的中年妇女,边走出房门边高声招呼: “哎呀哟,是什么风把你这大名鼎鼎的农业专家吹到乡下来了?!” 啊,声音这么熟悉,可不是嘛,我认出来了,她就是当年科学种田青年技术小组组长——红杏。 在省菜篮子工程学术研讨会上,巧遇老房东的儿子——黑牛。他告诉我,自从三十年前下放户结束“再教育”回城后,他和自愿留在农村的红杏结婚了。如今,黑牛已出任乡农业开发服务公司经理,红杏牵头组织了庭院大棚蔬菜协会,这两年连续被评选为省十佳农村专业委员会。黑牛还特意叮嘱说:“红杏和乡亲们都欢迎你这个农大退休园艺家回乡村看看,顺便给我们办一期蔬菜培训班”。 这不,学术研讨会结束后,我回学校安排好老科协课题组的工作,稍做准备便携带办班软件匆匆赶来了。见红杏明知故问,我赶忙回答:“是应黑牛之邀,前来给你们办班来了!怎么,不欢迎吗?!” “哪里,哪里,高兴还来不及呢,快快屋里请!” 说着便快步走下台阶,接过我的书包、手袋,把我让进五间“北京平”亮堂堂的客厅。又是倒茶,又是点烟,还特意端来了后院自家桃树上接的“大久保”。 “嘀!嘀!嘀嘀!” 随着几声清脆的汽车喇叭声,结实健壮的黑牛兴高采烈地走进家门。看见我已进屋落座,乐不可支地和我寒暄。并急着告诉红杏,说是贸易公司的车队下午来收购棚菜。快人快语的红杏,听说蔬菜的销售问题已得到解决,不禁喜上眉梢,大声招呼: “贵客临门,车队进村,太好了!中午我亲自下厨,摆家宴为李老师接风!” “好啊!看看你的厨艺如何,要做什么拿手好菜?” “凤凰扁豆”“菱肉丝瓜”! 说着指挥黑牛去池塘捞取菱角,自己到庭前棚架下采摘鲜嫩的扁豆和丝瓜。见红杏仍然保持当年猛打猛冲的风貌,我心中分外高兴。出于好奇,我紧跟红杏到厨房看她做菜。 只见她手脚麻利地掐去扁豆的两头,用开水焯过,放置盘中撒上精盐、味素,拌匀后在撒一层面粉,淋入事先搅拌均匀的蛋清为扁豆挂糊。然后,一只只下油锅炸至黄中透绿时捞出装盘。她边做边讲,说这道菜色泽素雅,外形俊美,味道鲜香,具有浓郁的乡土特色。 女主人烹制的“菱肉丝瓜”的原料,是黑牛刚刚捞回来的新鲜菱角,剥壳去肉切块,再将刚从架上采摘的丝瓜,刮皮剖成两半并切段。空锅加热放入鸡汤、料酒和调味品,烧开后放入切好的菱角和丝瓜,几分钟后勾芡再淋入香油。只见这道菜出锅后绿白相间,反差强烈,忍不住提前品评,口感爽脆,分外清香。 席间,红杏一边让菜,一边连珠炮似地告诉我,她和黑牛结婚不久,公婆相继过世。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他参加了电视广播大学蔬菜专业学习,边学边干,开发庭院经济,建设蔬菜大棚,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蔬菜专业户。新世纪初被推选为蔬菜大棚专业学会会长。去年又在学会基础上办起了蔬菜专业合作社。托改革开放的福,收入增加了,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明显提高,孩子在省城念完大学读硕士、读博士,还有一年就学成毕业了…… 黑牛见红杏过于兴奋,不忍心打断她的话题,连连为我夹菜劝酒。见我回过头来与他交流,便趁机重提请我为他们乡办培训班的事由。我理所当然地满口应允,因为这也是我老科技工作者服务新农村的责任。当场拍板,大棚蔬菜培训班明天开班,由我主讲,红杏担当助教和现场指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