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文庙读高小 下关文庙坐落在大理苍山斜阳峰下,与龙尾关城门直线距离不足一千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里是下关市第二完全小学的一个分部,设四、五、六三个年级各四个班,共六百多学生。我的高小三年就在这里度过。 文庙坐西朝东,门前有两株数人合抱的大青树(桑科榕属)。大门正对主建筑——大殿。大殿正中置一乒乓球卓,靠北竖一碗口粗的竹竿,竹竿大头插在地下土中,小头则固定在房梁上,每至雨天上体育课,老师就带我们到这里,男生爬竹竿,女生在空处跳绳。我们班有位男生的脚特臭,还喜欢穿球鞋,爬竿要光脚,当他脱下球鞋,周围空气便弥漫着他的脚臭,而他爬过的竿再也无人愿爬。 大殿前面是一块砖砌的场地,每天放学我们都要以班为单位呈三列纵队在此顺序列队,然后分单列依次走出大门。这个工作由各班主任轮流完成。有位张姓老师任我们班主任时,轮到她当值,无论我们班排在什么位置,总是最后放行,不知是显示她的大度或是她的与众不同,同学们都很反感。 那个年代,乒乓球运动特别盛行,男同学都很喜欢。然而,分校只有一台球桌,所以,课余,谁班先下课,球桌就由该班男生使用,但,一个班至少也有二十多个男生,要想公平上桌也不容易,因此,我们常玩《点将》游戏,不知是谁发明的这个游戏,太有才了!既实现了公平上桌,又有趣又好玩,深受同学欢迎。游戏是这样进行的:首先以淘汰制轮流上场、一球定输赢,最后剩下两位球技好的作主帅,然后,两帅对打,每打一球,胜者优先挑选余下同学为其大将,这样,依次将同学分为两个阵营,然后,主帅派将挑战对方,最后以胜者多为赢家。有时候没有球桌,我们就将四张课桌并在一起,以板凳作球网,没有球拍就用两块长方形小木块替代,同样玩得很开心! 那个年代,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吃不饱、饿肚子是常有的事。秋天的时候,我们常到大青树下坡地草丛中捡食树上坠落的果实,这种比鹌鹑蛋稍大黑褐色的果实,酸酸地带点甜味,是我们用来充饥的最好零食。 那时,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到农村参加劳动。有一次,我们班帮生产队收卷心菜。收完后,老师叫我们将残留在地上的卷心菜根部用锄头挖断,然后按班上学生人数分成若干份分给大家。回到家,削去老皮、清洗、切片;可煮、可炒,当菜,当饭均可,可好吃了! 每年六一儿童节,全市小学都要聚在一起举行庆祝活动。记得有一年搞团体操表演比赛,我们学校排列组合“庆祝六一”四个字,提前排练了一个月。六一那天,统一穿白衬衣、戴红领巾在当地驻军42师操场集中,然后,根据指导老师的指挥分为四个方块,排成“庆祝六一”四个大字,然后,蹲下,双手伸直搭在前面同学肩上,低头,根据所在字形位置依次呼喊:庆、祝、六、一,表演结束。 二零一一年九月,下关文庙重建竣工。第二年十月,我故地重游。虽然庙内建筑与我记忆中的模样大相径庭,但门前的大青树依旧枝繁叶茂没啥变化,看到那熟悉身影,感到很亲切,忍不住用双手抚摸它那粗壮的树干,就像见到当年一起学习的同学握住他的手寒喧、一起回忆当年的那些人和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