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故事(4) 老夫妻四世同堂幸福美满 91岁的李俊峰和86岁的王月琴喜结良缘后,已经走过了66个春秋。 在这漫长的婚姻与家庭的生活中,他们一直相濡以沫,相互爱慕,相互支持,相互鼓励,共同进步,为国为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受到人们的称赞。 那是1949年3月,19岁的李俊峰在老家河北参军,并随部队南下,参加了解放武汉的战争。战争结束后,1951年,李俊峰被上级安排到地方县政府工作,在这里他认识了相伴一生的伴侣王月琴。 说起王月琴,她出生于农村一个贫苦家庭。8岁时,父母因贫病交加而双亡,伯父家也穷困,只好将她送到县城一个贫民家庭做童养媳。 在那苦难的岁月,磨砺了王月琴坚韧的性格,养成了她吃苦耐劳的作风和勤劳的习惯。 1950年,还不满16岁的王月琴参加了乡村贫雇农团,组织群众清匪反霸。1952年,王月琴被分配到县区从事妇女工作,正式成为国家工作人员。 1955年,经同事介绍,李俊峰和王月琴喜结良缘,成为夫妻。 当时,李俊峰任县委组织部长,王月琴任县区妇联工作。他们虽然结婚成家,但是常年各自驻扎在农村工作,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只有到县里开会时,两人才能见上一面。 1957年,大女儿出生。为了不影响工作,王月琴抱着襁褓中的女儿赶赴李俊峰的老家河北,将一直在老家种地生活的婆婆接到她驻扎工作的青松村里,让她照护孩子。 当时,青松村的条件相当差,没有适合王月琴的住房。女儿出生前,王月琴就居住在村支书家的一个房间里。现在女儿出生了,祖孙三代人就无地方居住了。为了让她们一家老少三口能住下,村支部书记只好在自家正房旁边的一间养猪的旧房子里,用玉米秆子隔出半间来,然后用几块木板搭建了一张宽阔的简易床,让王月琴一家三口安身。 虽然有了安身之地,但是人畜共处一屋的确难受。房间里不仅臭气熏天,每到晚上那几头猪仔不断的哼哼唧唧让人根本无法入睡。 当时,正值春耕生产季节,王月琴白天要参加田地里的农活劳动,晚上还要开会,夜晚在家里也无法休息好,搞得一天到晚头脑昏昏沉沉的,无精打采,但是她坚持下来了,毫不退缩。 大女儿才一岁多,二儿子又出生。这时,组织上派她到省委文化干校学习。为了不影响学习和工作,王月琴毅然将刚刚满月的儿子和一岁多的女儿以及婆婆送回河北老家,让婆婆在老家和爷爷一起照护两个孩子。 到了孩子要回城上幼儿园时,王月琴回老家去接。两个孩子都只认爷爷、奶奶 ,不认识妈妈,问奶奶:“这是哪里来的一位女客人?” 王月琴感到十分好笑的说:“我是你们的妈妈,怎么是女客人了?” 孩子:“你骗人!瞎说,你就是客人!” 奶奶笑道:“她就是你们经常思念的妈妈呀,只是因为工作忙,没时间回家看你们呢!” 返城上幼儿园读书后,孩子们依然一天到晚见不到爸、妈。 大女儿:“我们返到了城里,看见爸爸、妈妈总是忙忙碌碌地工作,经常白天晚上不见人影。头几年,有爷爷奶奶照护我们姐弟三人的饮食起居,日子过得好快乐。后来,爷爷、奶奶相继病逝,家里很多时候都是我带领着弟弟、妹妹自己做饭吃。” 的确,李俊峰从随解放军南下到转业安排到地方县委工作后,勤奋工作了34年,带领群众挖沟、开渠、修建水库,经常劳碌、奔波在建筑工地,风雨无阻,不惧艰辛,为国家农村建设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也为孩子们树立了一个榜样。 王月琴调到市妇联后,也非常勤奋努力。她做事干脆利落,吃苦耐劳。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是通过组织上的进修、培养,加上她刻苦学习钻研,提升了工作能力和水平,也干出了可喜的成绩,让子女敬佩。 王月琴说:“因为我们夫妻俩的工作都忙,平时很少管教孩子。但是只要一有机会落屋,就教育他们要好好学习,尊老爱幼,勤俭节约,追求进步。” 在李俊峰和王月琴夫妇的影响和教育下,三个子女都表现不错。 大女儿和儿子在知青点就入党了。 大女儿返回城里时,被公安局招聘为警察,后调到省城,从事过公安、司法、律师、纪检、统战、工商联等等工作。 儿子参军后,刻苦练功,扎实肯干,成绩卓越,在部队干了30多年,由普通士兵逐渐升到正师职干部,大校军衔。 小女儿研究生毕业后,在本市大学任教,工作干得有声有色,只要有时间就回家看望和陪伴父母二位老人。 现在,91岁的李俊峰和86岁的王月琴夫妻的这个大家庭,已经是四世同堂,合计18人。其中,14个成年人中就有11人受过高等教育,9人是党员,一家人和睦相处,其乐融融,被市民评为“最幸福美满家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