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文字虫 于 2021-6-6 05:40 编辑
他填补冀州史志书空白 ----访冀州退休干部辛向党
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退休干部辛向党,年愈古稀,具有52年党龄,是高级政工师、河北省作家协会作家、中国民俗学会会员。 他2004年退居二线,2010年正式退休。退居后17年来,痴心于冀州历史文化研究,挖掘、整理冀州历史优秀传统文化,为“记得住乡愁”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庚续、弘扬,采写了冀州历史文化文章计达800多万字,有选择地编辑成18部(含与他人合撰)书,其中16 部为《冀州历史文化丛书》。 他挖掘、撰写的珍贵历史资料,许多为以前的冀州志书、文史书籍中没有的东西。有48个填补了冀州史、志书的空白,其中,有6个被2012年出版的《冀州市志》采用。
他挖掘的资料。辛向党挖掘的填空白资料,有人物和事件两大类。 冀州参加长征的人、在黄埔军校的人、民国时开明绅士方兰阶、 现代先进人物张韶华等,被选入《冀州市志》。 《<史记>中的冀州人》《<资治通鉴>中的冀州人》《历史上受“封典”获“圣旨”的冀州人》《冯承素是冀州人》,等等,被冀州文史和多个媒体广泛刊载。 周恩来总理、李鹏总理、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吴阶平、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王丙乾、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再道及全国名人范曾、中石、马季等,在冀州(冀县)的细节,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冀州建党后几十年的模范村干部、老书记们等,被人们视为学习榜样。 含自然、经济、政治、人物、人文5个方面的《冀州之最》及冀州在全国、全省领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四大经济现象”、建设“小康村”活动等,均列入志书和文史,将被铭记。 《因“商”形成的冀州“十大”特色习俗》《冀州读书教育的“五大习俗”》、冀州村名研究等,被广泛引用。 为7个村庄编纂了志或史书,实现了这些村志、史零的突破。 他挖掘的途径。辛向党挖掘填空白资料,主要是通过4 个途径获得素材。 1.档案。他曾经到天津、石家庄、衡水及冀州若干个单位,查找历史档案。有时,为查一个问题,去多个档案馆(室),在档案馆呆一两天时间、去两三次。他利用档案,挖掘写出了大量历史文章。 2.古籍。17年来,他购买、借阅、扫描、复印、拍照、翻阅古籍百余部,其中,有私人收藏的百年以上的古谱书7部、16册。 他找到古籍后,认真苦读:首先认古字,然后是译字意,再是标点断句,最后是翻译成现代语。他说,16开的1页古籍,需要研读半天的时间。 他研读百年前的冀州《冯氏宗谱》《雷氏家谱》《陈氏家乘》等,挖掘写出了近百万字的文稿。 3.碑刻。他对冀州碑刻十分关注、钟爱,只要知道哪里有,就立即前往拓、抄碑文,带回来研读。 他利用碑刻,挖掘写出了《冀州狄家庄玉皇庙》《冀州大刘村历史》《冀州冯氏的“稷祀”》《齐官屯“养正书院”》,等等文章。 4.采访。就是采访优秀传统文化的知情人。他写《周恩来总理在冀县》,访问了当时的10多位知情人。2007年,为写冀州第一部村志《徐家庄村志》,历时4个多月,走访130多位老人。为写《一封信获得“冀县电影院”题字》《冀州“金鸡城”题写始末》,他冒着酷暑跑了三四天,连续走访七八位老人,有的老人反复走访两三次。 他很注意闲聊天,从人们茶余饭后的闲聊中,捕捉有用线索后,再认真访问。他写的《冀州参加长征的人》《冀州在黄埔军校的人》《“云烟”是他写》等文章的线索,都源自饭桌上或者与人们的闲谈中。 他获得的赞誉。辛向党挖掘填空白资料,得到了官方及民众的赞誉。 他挖掘编写的《冀州第一望族----冯氏家族》《冀州历史上的最牛村庄》,总结概括出冀州镇岳良村冯氏家族的“两帝”“三后”“四妃”“六相”“一领袖”及29高官、91功名者,冀州区委、政府打造了旅游景区“皇家小镇”,该村被评定了“全国文明村”。 已经退休的中央办公厅研究室原副主任张锡杰曾撰文评价他:“辛向党是讲好‘冀州故事’的人,他秉承了启迪后人的初心,‘以史为镜鉴’,以‘历史智慧’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人类的真善美……” 许多人称他是冀州的“活字典”、冀州的“司马迁”。北京、广西、黑龙江等地的网友赐评:“他是真正的老有所为!” 2019年,他先后获得“河北好人”“衡水好人”(敬业奉献类)称号。颁奖词为“衡水冀州的辛向党,任劳任怨,以深厚的文化修养,文质兼美的作品,为冀州区乃至衡水市的历史传统优秀文化传承和精神文明建设做贡献,被人们誉为‘先进文化的践行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