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李稼圃 于 2020-10-13 15:02 编辑
【科普散文】 秋风落叶话“离层’’ 秋分过后.太阳由直射赤道而转向南回归线。北半球的日照逐渐缩短,气温下降。接着,黄河上下、长城内外的北国风光,便开始被五光十色的秋叶染黄了…… 阔叶树的叶子由绿变黄,再飘然下落.这是它们生活历程中的重要环节。古人对花凋叶落的自然规律缺乏科学认识,因此有“惜春悲秋”之感。实际上.这也是一种“杞人无事忧天倾”的表现。殊不知,落叶植物经霜落叶,不仅不应为之悲伤,反而值得替它们庆幸。因为其中蕴藏着深奥的科学道理。 叶子,是绿色植物制造营养物质和蒸腾水分的重要器官,一棵成年的落叶杨柳,每天要通过叶片蒸发50~60公斤的水分.这些水分主要是依靠根系从土壤里吸收来的。正因为有这么多的水分在树体内输导,才能够帮助植物体把土壤中的矿物质运送到叶片,交给大自然的总厨师,在阳光和叶绿素的作用下,制造有机营养——碳水化合物。也正因为有这么多水分从叶片的气孔向大气蒸发,才能降低叶面的温度,防止叶片被太阳灼伤。 到了秋天,干旱少雨土凉地冷,假如此时叶片仍然照常生长并蒸发那那么多水分,就必然因为根系吸收不到足够的水分而被“干渴”致死。而且,宽大肥嫩的叶片,到了冬天也禁不住霜刀风剑的威逼。为此.在长期的生存竞争中,植物体形成了一套自我保护的看家本领,一旦环境条件恶变.就用自然落叶的办法,“舍车保帅”,被迫休眠;待外界环境条件好转后.再重复“年生长周期”的生长发育过程。这也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又一层涵义。 树木的叶片是通过叶柄与枝条牢固连接的,春夏之际要想把叶片摘掉非常困难,即使用力气撕扯,也只能把叶肉撕毁或者连同树皮把叶柄扯下。其原因是叶柄基部细胞间的果胶物质连接得十分紧密。但是.到了深秋季节,植物体生活能力减弱,叶绿素逐渐被破坏,花青索显现,叶片由绿转红、变黄;与此同时,叶片之中产生一种叫“脱落酸”的内源激素.促使叶片生理机能衰退,在叶柄与枝条连接处的薄壁细胞分裂成数层小型薄壁细胞,这就是植物学上说的“离层”。随后,离层间细胞壁中层的果胶质在果胶酸酶的作用下.水解为溶于水的果胶酸钙,使细胞之间相互分离,稍有外力叶片就悄然下落。而叶片脱落的枝条伤口处,已形成保护层,并产生周皮保护伤口。防止枝条内水分蒸发,这就是“叶痕”。 当你得知深秋落叶的科学道理之后,那种“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悲秋之感,是否应该转化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术春”的企盼情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