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善如流朋友晚上好!
隋唐佛教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突出地位,并广泛影响到日本、朝鲜等周边各国,形成东亚佛教文化圈。佛教的发展在这一时期甚至成为中外文化交流史上重要一页。自魏晋以来,中国佛教只有学派,没有宗派。隋唐的统一和繁荣,使佛教宗派成立的条件日益成熟。隋唐时期出现的佛教宗派有: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密宗、律宗、禅宗和净土宗。这其中禅宗和净土宗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禅宗则又被视为是佛教中国化的最经典体现,故禅宗又被称为“中国禅”。
禅宗中的“禅”是梵语“禅那”(Dhyana)的略称,意译为“静虑”,它是印度各种教派普遍采用的修习方式。印度佛教只有禅而没有禅宗,所以禅宗纯梓是中国佛教的产物,也是中国佛教最主要的宗派。它因主张用禅定概括佛教的全部修习而得名。禅宗的中土初祖为印度菩提达摩,传至五祖弘忍,达摩禅声誉大振。后来五祖传禅宗衣钵于六祖慧能。从严格意义上说,六祖慧能才是中国禅宗的真正创始人。这首先是因为禅宗的主要经典是慧能的《坛经》,而且在中国佛教学者的著述中,只有《坛经》被唯一尊称为经,这足以说明《坛经》在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其次也是因为禅宗在慧能时期中国化的进程无论在广度与深度上都达到了其发展的鼎盛时期。从禅宗的发展来看,弘忍之后,禅宗开始分为“北宗禅”(神秀)和“南宗禅”(慧能),南北禅宗根据如来藏佛性学说,在如何去除烦恼,如何修行的问题上存在着对立分歧。
神秀认为:“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在神秀看来,佛性人皆具有,但为客尘所障,所以要时时拂拭,不断修习,成佛才有可能。慧能则认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惹尘埃。”与神秀不同,慧能认为心性本净,本来是佛,不必经过繁复形式的修习便可进入佛的境界。北宗禅法注重“息妄修心”,循序渐进,是渐修的禅。南宗慧能则“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把修行归结于“顿悟”,提倡直觉能力的发挥,刹那自觉自己所具的佛性,即所谓的“一念若悟,即众生是佛”。禅宗“顿悟成佛”指出了一条简捷方便的成佛道路,把自心等同于佛性,从而有力地破除了对“西方”的迷信和对“佛祖”的崇拜。后百丈怀海制订“百丈清规”,提倡修持与劳动相结合,别立“禅居”,使禅宗僧侣直接从一般寺院中分离,成为自主独立的部分。至“五家禅”相继建立,标志着禅宗进人其鼎盛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