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李稼圃 于 2020-6-9 09:20 编辑
【锦绣成都】② 草堂柴门迎远客
从成都出南门,过万里桥。向西转弯,从车窗向外看,可见又曲又长,幽深而暗绿,萦绕回旋在城墙下的,那就是浣花溪水汇流的地方——杜甫草堂。 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入蜀,在成都营建茅屋而居,称“成都草堂”。 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流传至今的有240余首。其中多首现已成为学生语文必学课。草堂故居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圣地”。 杜甫离开成都后,草堂便倾毁不存。五代前蜀时,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至宋代又重建,此后草堂屡兴屡废。1952年,杜甫草堂又经全面整修后,正式对外开放。1955年成立杜甫纪念馆,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更名为“杜甫草堂博物馆”。 为了抢先在门前拍照留影,我等提前下车,快步上前选景对焦,按下快门,以门匾“杜甫草堂”四个大字为背景的人物画面,定格成像。导游告知,正门“草堂”二子系清代康熙皇帝第十七子果亲王爱新觉罗•允礼书写。 走进正门,整个庭院竹树成荫,绿水潆洄,一派自然天成的清幽景象。穿过大廨,便是主体建筑“诗史堂”,堂内正中是杜甫半身铜质塑像,铜像两侧是朱德委员长的撰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在历代文人雅士的书画楹联中,陈毅元帅一副“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最为引人瞩目。据讲解员解说:此联是陈老总1959年特意从杜诗中摘选并书写成联,后又于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再次书写寄给草堂,其含义非常深邃。 咀嚼着陈老总“集杜诗”“坦胸臆”的楹联,我等随参观人群流出“诗史堂”,跨过浣花溪流上的又一架石质拱桥,迎面就是与“茅屋”相互映衬的“柴门”。回头细看,走过的正门、大廨、诗史堂和柴门前方的“工部祠”,全部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工部祠东侧是“少陵草堂”碑亭,一座象征着杜甫生活缩影的茅屋,建于碑亭北面,主体建筑5开间,4座配房,竹条夹墙,裹以黄泥,屋顶系茅草遮苫,再辅以竹篱、菜园、药圃,使整个建筑古朴中透露出浓浓的文化色彩。游人漫步其中,既可发思古之幽情,又可享受“悦目清心”的乐趣。 仔细浏览完茅屋景点,我们和领队数人,寻路草堂西北角梅园中的“一览亭”。此亭四层砖塔,隐藏在梅树丛里、秀湖岸边,幽静而闲适。登上亭台凭栏俯瞰,杜工部祠堂、茅屋古寺历历在目,一览无余。
留诗备查:踏上拱桥柴门开/草堂笑迎远客来/新松恶竹开二度/陈总两次臆胸怀/一览亭上望缩影/三重茅屋脑际埋/诗书文章千秋著/古朴圣地任徘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