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文字虫 于 2020-5-17 17:17 编辑
系列稿 毛泽东主席用典(5) ----多思再思,能出智慧
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主席,功绩盖天无双,大家都是清楚的,并且被全世界推崇。他知识极其渊博,讲话、写文章经常“用典”,即用历史典故来说明、证明自己的观点。 毛主席引用的典故,来源范围很广,有中外古代和近代的;有《史记》《老子》和三国、水浒等名著的;有名人名言和名事;有寓言和传说故事;有的是寥寥几个字,有的是整篇的文章,等等。 作者把《毛泽东选集》第1至5卷中毛主席的“用典”,试作介绍,抛砖引玉,与大家交流;期望继承,学习借鉴,以帮助工作。
《毛泽东选集》第3卷的《反对党八股》,是毛主席于1942年2月8日在延安干部会上的讲演,其中说:“孔夫子提倡‘再思’,韩愈(作者注:唐朝著名大作家)也说‘行成于思’,那是古代的事情。”“现在的事情,问题很复杂,有些事情甚至想三四回还不够。” 1967年9月1日《解放军报》中社论中传达了毛主席的指示:“多思”。 毛主席说的“多思”,与古代文人所说的“再思”“行成于思”,大同小异。 “多思再思”的意思,是指一遍又一遍地反复思考。思考,指进行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 “多思再思”的表现,就是肯动脑筋,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处事前,瞻前顾后,全面平衡各个方面关系,考虑到前因后果,等等。 毛主席对“多思再思”,曾经有多次教导: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说:对于各方面作“系统的周密的”“加以研究的工作”。在《整顿党的作风》中说:对任何事情“都要经过自己头脑的周密思考,想想它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真有道理”。在《学习和时局》中说:“凡事应该用脑筋好好想一想”“多想出智慧”。还说过,“周密思索”“认真的过细的研究”,等等。 比如写文章,其本身就需要“思”,多次修改,就是“多思”“再思”。毛主席说:“重要的文章不妨看它十多遍,认真地加以删改”“必须反复研究”。 “多思再思”的反面,就是头脑简单,粗枝大叶;满足于一知半解,人云亦云;鲁莽决定,轻举妄动,头脑一热就一蹴而就,轻易下断语,等等。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党与国民党展开了1930年12月开始、1934 年10 月 结束的5次围剿与反围剿的战争。前4次,我党胜利,第5次失败。 第5次反围剿, 红军苦战一年也未能打破敌人的“围剿” ,是 我军战史上第一次重大的军事失败,致使在红军遭到严重削弱,南方根据地全部丧失,红一方面军主力部队被迫撤出根据地,开始长征。 第5次反围剿 失败的原因,就是王明等“ 推行教条主义、实行“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 教条,就是人云亦云, 冒险就是盲动,都是没有 “多思”“再思”。 无数历史经验教训证明,多思再思,出智慧、出办法、出计谋、出路子、出举措,能够少失误、甚至不失误,能成事。否则,必然就盲动,要失误、失败,甚至误国、亡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