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诗之妙 北宋诗人杨蟠字公济,为《莼菜诗》云: “休说江东春水寒,到来且觅鉴湖船。 鹤生嫩顶浮新紫,龙脱香髯带旧涎。 玉割鲈鱼迎刃滑,香炊稻饭落匙圆。 归期不待秋风起,漉酒调羹任我年。” 时人以为读其诗,不必食莼羹然后知其味。余以为可以言咏物,未可以语诗耳。 明朱承爵《存馀堂诗话》:“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 什么是意境?意境是指文艺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 今人一般认为,意境就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具有虚实相生、意与境谐、深邃幽远的审美特征,能使读者产生想像和联想,如身入其境,在思想情感上受到感染。 简而言之,意境就是一种情景交融的诗意空间。
意境的存在当然是无疑的。它并非'虚无',却不免'飘渺'。
意境与意象的区别在于:意象是以象寓意的艺术形象,意境是由那寓意之象生发出来的艺术氛围。 联系到上文杨蟠的《莼菜诗》,他讲的莼菜“叶青如碧莲,梗紫如紫绶,味滑若奶酥,气清胜兰芳”。 莼菜的幼叶与嫩茎中含有一种胶状粘液,食用时有一种细柔滑润清凉可口的感觉,莼莱清香爽口,润滑不腻,鲜味独特。 据《晋书·张翰传》记载:“张翰在洛,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适忘,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为见机。”这故事,被世人传为佳话,“莼鲈之思”,也就成了思念故乡的代名词。 张翰,字季鹰,吴江人。 杨蟠的这首诗,“时人以为读其诗,不必食莼羹然后知其味。”算是对他的评价极高。这极高的评价的核心意思,就是真实。真实到看到这首诗后,都不必再吃莼羹就可以知道莼羹的美味的地步了。 不过这是常人的看法。东坡先生却不以为然。 他说,“余以为可以言咏物,未可以语诗耳。”意思就是:我认为,时人可以说这首诗是咏物的佳作,但却不可以说这是诗。 东坡先生这话是什么意思呢?那就是,这首诗,咏物句句是实指,只要认得字,谁都能看得出来。就像飞机高铁的自动驾驶模式一样,说他科技先进可以,但不能说驾驶员技术了得。 说他吟咏莼菜真实不虚可以;但没有意境,怎么能说是诗呢! 故明人朱承爵言:“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 斯言道出了诗的真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