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昨日,武昌疾控中心9楼一间会议室,生命阳光公益救援中心常务副主任王辉对长江救援志愿队黄鹤楼冬泳队的队员们进行救援培训。
对1150名长江救援志愿队队员来说,冬泳队队员之变,变的绝非只是身上的标签。
曾经,“我冬泳,我健康,我快乐”;而今,“我冬泳,我健康,我奉献,我快乐”。
曾经,江中救人乃顺手而为;现在,必须自觉当成分内的事,甚至是任务。
“我们是一个团体,是一个组织”。许多长江救援志愿队队员告诉记者:组织的感觉让人不再有孤独感,让人更有力量。
“上课后,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救人”
培训,队员们懂得了救生是一门学问
回想2010年5月第一次接受救援培训时的情景,长江救援志愿队王家巷冬泳队队员陈建钢用“尴尬”来形容:救了那么多人,直到上培训课后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救人。
“看到江里有人溺水,不停地上下扑腾,应该怎么办?”培训老师问。“马上跳下去救人!”陈建钢脱口而出,其他队员也纷纷点头。“不对,应该先呼喊队友,带上游泳圈等救生器材后再入水。”
“长江救援志愿队成立之前,救人完全凭一腔热血。”回想起自己多次在水中被溺水者“熊抱”的情景,陈建钢阵阵后怕。这堂课上,他牢牢记住了“岸上救生优于入水救生“、“器材救生优于徒手救生”、“团队救生优于个人救生”等救生原则。
这堂培训课,主讲老师是生命阳光公益救援中心常务副主任王辉。
开课前,她曾暗暗担心,志愿队员们“江湖气”重,开课前叽叽喳喳闹个不停,这课还怎么上?令王辉惊讶的是,一开课,这些平均年龄55岁的队员们认真得如同十七八岁的高考生。1个小时的午休,队员们嫌太长,匆忙吃完盒饭,立即申请提前开课。
王辉很快明白,队员们之所以认真,是因为他们“真的是想救人”,而且他们知道,“学的东西能救命”。
2010年6月的一个傍晚,长江救援志愿队平湖门冬泳队队员们从江中救起一名溺水超过5分钟的年轻人。1个月前刚刚参加培训的队员胡云熟练施展心肺复苏术,当场将呼吸全无的年轻人救活,现场惊呼一片。
从此,长江救援志愿队队员们接受培训的热情越发高涨,施救时团体协作越来越熟练,底气也越来越足。
2010年至今,长江救援志愿队类似培训已开展7次,超过300名队员参加。
“来到江边,心里就有了一种使命感”
值守,今年148名队员在日志写下姓名
今年5月,值守制度开始在王家巷码头、汉阳门等8个游泳人群密集的区域推行。从清晨到夜晚,分时段定人定岗,由志愿队员轮流值守,任务除了施救,还包括劝离、提醒戏水人员。
今年6月至8月间,60岁的长江救援志愿队圣士长游冬泳队队员张仁锰连续76天在值守日志上写下自己的名字,风雨无阻。有人遇险,他奋不顾身下水救人,纳凉市民逼近江堤危险区域,他总是第一时间劝导。“在江边多守一分钟,或许就能多拉起一个人。”张仁锰这样解释。
今夏,共有148名长江救援志愿队队员在值守日志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事实上,早在2013年夏天,值守制度就开始在长江救援志愿队摸索推行,队员们分时段轮流值守在游泳人群密集区域,并在日志上记录下值守情况。
值守日志不仅是队员们的“功劳簿”,还是一本重要的“参考书”。
6月,值守日志中,长江救援志愿队大堤口冬泳队队员频繁记录市民因踩中青苔滑入江水中。7月,一场清理堤岸青苔的行动在各值守点铺开,“青苔湿滑,远离江边”的标语被涂在不少堤岸岩壁上。
去年6至9月,值守日志中,长江救援志愿队汉阳门冬泳队队员共计记录下近百名无家长陪同来到江边的中小学生。这份记录辗转递送到武昌区公安分局相关负责人手中,今年,武昌区中小学放假前,一份《暑期水上安全告家长书》发放到家长手中。队员们惊喜地发现,今夏,无家长陪同来到江边的中小学生人数下降超过八成。
“现在一来到江边,心里就有了一种使命感。”长江救援志愿队大堤口冬泳队队员黄晓君说。
“这支队伍真正成型了,就会永葆活力”
发展,10年老队长主动请辞
个性洒脱、有亲和力,在王家巷码头,52岁的蔡从庆担任队长已有近10年。然而,近几年,随着长江救援志愿队逐步规范化,蔡从庆心里却有点犯嘀咕。
蔡从庆和妻子均下岗多年,蔡从庆做过物流、干过保安。近两年,他在汉南区一家企业当厨师。“每天下班转两趟公交车回到家,常常是晚上六七点”。
蔡从庆说,以前,冬泳队是个“散班子”,没有培训、值守,看到有人江中遇险,大家顺手“拉一把”。每年组织队员们到武汉周边景点旅游一二次,逢年过节通知队友们聚个会,自己作为队长没什么压力。
长江救援志愿队成立之后,队内一年要组织两三次救援培训,夏天分时段值守排班。“夏天,我只能在下班后到江边值守一两个小时,组织队员们培训也有点力不从心。”蔡从庆说,自己准备辞去队长职务,“我在能力范围内值守、救人,让有心有力的人当队长,队伍才能更紧密、高效,也更有队伍的发展”。
这种紧密、高效的形态已在大堤口、汉正街、钢城等冬泳队形成。“我们队有5名队委会成员,其中一人担任队长。”长江救援志愿队大堤口冬泳队队长张建民介绍,小到值守安排,大到渡江活动,队委会都征集所有队员的意见,拿出最合理的方案。
71岁的古田冬泳队队员马业定为支持长江救援志愿队建设,先后捐出2000元钱。“我年纪大了,下水救援出不了多少力,但这支队伍真正成型了,就会永葆活力”。
从事冬泳已有6年,多次救人,最近,53岁的大堤口冬泳队队员丁振东准备提交加入长江救援志愿队的申请。“感觉加入这支队伍,救起人会踏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