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尾关
龙尾关城楼位于大理市下关镇龙尾街与中承街相接的地方。下关,原是县级市,是大理白族自治州首府,大理撤县建市后并入大理市。
说起龙尾关,可追溯至大理南诏时期。南诏统一后,南诏王阁罗凤分别在洱海入水口和出水口建了两个关隘,称为上关和下关,也叫龙首关和龙尾关。
龙尾关,东接洱海,西连苍山,前有西洱河,地势十分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唐朝与南诏的“天宝战争”就是在此展开,南诏联合吐蕃大败唐军。
公元751年唐将鲜于仲通率兵六万南征,结果全军覆没,仅鲜于仲通幸免;公元754年李宓、何覆光率10万大军再次征讨南诏,结果,依然被南诏、吐蕃联军夹击,杀得片甲不留、元帅李宓投河。当时的龙尾关下: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场面极为血腥惨烈。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其《新丰折臂翁》中写道:
无何天宝大征兵,
家有三丁点一丁。
点得驱将何处去,
千里万里云南行。
闻道云南有泸水,
椒花落时瘴烟起。
大军徒涉水如汤,
未过十人二三死。
村南村北哭声哀,
儿别爹娘夫别妻。
皆云前后征蛮者,
千军万人无人回。
这是白诗对“天宝战争”惨状及其带给人民伤害的真实写照:
南诏至今已逾1200年,龙尾关的沧桑变化我没有查到更多的资料,只在百度上看到大理州古城保护协会编的小册子《龙尾关记忆》中,一篇作者李棠写的《古风犹存的南诏龙尾城》有关龙尾关的零星叙述:到了明代傅友德攻破大理后,在原址上筑了一座砖土小城,周围二里、只有三道城门,无东门,西门现叫西门巷,南城门正对黑龙桥。清道光、咸丰年间三次对龙尾城加固修缮,城内居民多种槐树,清代龙尾城又称“槐城”。
现存的龙尾关城楼是龙尾城北门。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和祖母就租住在中丞街距龙尾城楼不足百米的一家小院。那时我在下关第二小学上“高小”,课余,我们时常到城楼上玩耍。城楼上是一家集体所有制的布鞋社,工人不多、大都是中年妇女,我们去玩她们也不阻拦,只专心地剪鞋样、缝鞋帮、纳鞋底……忙于她们的工作。
那时的城墙呈黑色,上面长满了青苔、野草、和少许灌木,小鸟飞来飞去,或在灌木或草丛中做窝、鸣唱;不时还有松鼠蹿上跳下。
那个年代,没有电视,文化生活极差,每天晚上,我和小伙伴都要在街上玩耍游戏。一天夜晚,天很黑,我在城墙的杂草间看到一忽闪忽闪的发光物,以为是萤火虫,便将其拿下,走到路灯下细看,却是一条令人生厌的毛毛虫,惊得急忙扔掉。
退休后,我不时到下关探亲游玩,每次我都要到儿时生活过的地方走一走,看一看,寻找那些童年的记忆。龙尾关城楼依然屹立,只是不似儿时的模样,城墙上那些青苔、野草和灌木不见了,小鸟、松鼠难觅踪迹,心里感到一阵惆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