粑粑及酥油茶 家乡人爱吃粑粑。清晨,小孩子醒来,揉揉眼睛喊道:妈妈,我要吃粑粑。 家乡的早餐称作早饭。早饭通常是粑粑,咸菜,茶水。咸菜一般就是豆豉,卤腐一类;茶水又分清茶和酥油茶,清茶是将茶叶放入陶制小茶罐加上开水烹煮,然后倒进茶盅;这时的茶水是很酽的,须兑开水才能饮用。说到酥油茶也许会有人问:你们那里又不是藏区,何以惯用此物?家乡虽然不是藏区,但与迪庆藏族自治州只一江之隔,更主要的是家乡是茶马古道的重镇。早先,出入滇、藏的马帮常经此地,歇息。而酥油茶是马帮的日常饮品,久而久之,家乡也被同化了。 酥油茶,不知你喝过没有?我找不到恰当的词汇来形容它的味道,只是觉得太好喝了,爽口,喝了还想喝。至于它对人体的好处,不必用什么人体需要的蛋白质氨基酸来说明,我只讲一个很多人对它的感受:当朋友聚会,几瓶啤酒下肚后,肯定要上卫生间发泄一番;酥油茶则不然,那怕你一气喝了十几碗,只要你平时没有起夜的习惯,照样一觉睡到大天亮。真的!就是那么神奇,不信你试试。 酥油茶的制作其实不难:先将茶叶煮成茶水,在容器内放入酥油和冲碎的核桃仁,花生米,和麻子(可据条件全选或任选一二),盐巴;再倒入茶水,然后搅拌,待酥油充分溶解;配料拌匀在茶水中时,香喷喷的酥油茶就做好了。如果在搅拌的同时徐徐放入一个搅拌好的鸡蛋,酥油茶的色味更佳。一般人家用两小薄木片十字交叉后嵌入竹筷固定作搅拌器,用茶壶或深一点的器皿盛酥油茶;使用时只要双手搓动搅拌器即可。我二叔为马帮赶过马,他曾带回一个藏族打酥油茶的茶具:其容器是一节直径十二三公分,长度六七十公分的竹筒一分为二,短的一截约五六公分作盖;搅拌器则用是木饼作活塞,活塞杆穿过容器盖还余一拳多作柄;使用时一手按盖,一手抽动活塞即可。这样的茶具可谓是原生态环保型的了。 说完酥油茶再来说粑粑。家乡的粑粑有这样几种:水汽粑粑,火烧粑粑和锅边粑粑。先说水汽粑粑:将面用温水加碱和好,揉至面粉光滑不粘手,然后再擀成一个大粑粑放入锅内,炕一下变硬后取出。锅内倒入一小碗水并放两支筷子作支撑,将粑粑凸面朝上放入盖上锅盖;当锅内的水蒸干后,粑粑就熟了。水汽粑粑一面松软,一面香脆,很受乡人喜欢。 做好粑粑的关键在于和面,而加碱适度又是和面的关键;碱多了,粑粑黄如荞饼,又硬又苦;碱少了粑粑颜色生白色且淡而无味。那时的碱是手工制作,喊作土碱。一般有小碗大,5毫米厚,褐红色,使用时掰一点用温水化开即可。一般人怕掌握不好放碱量,往往揉好面后揪一小坨捏成铜钱大小放到灶窝里烤熟来观察。 至于火烧粑粑:将揉好的面擀成大碗大小的粑粑,(做糖粑粑则用切碎的红糖与揉碎的干薄荷叶或冲细的桔子皮拌匀作馅)放入锅内两面炕至不变形取出再放进灶窝内烤熟即可。火烧粑粑香甜可口还有薄荷或桔子的清香;它最大特点就是不易变质,常作乡人出门的干粮。解放初期,乡人上中学须翻山越岭步行到丽江或维西,饿了啃火烧粑粑,渴了喝山泉水。 锅边粑粑一般是在农忙季节头天晚饭时做成的。在蒸饭的时候,将做成腰子形的粑粑沿甑子周围贴在锅上,盖上锅盖;待饭上汽后,粑粑也熟了。粑粑如馒头一样松软可口,贴锅一面是一层金黄香脆的锅巴,孩子特别喜欢。 多年的饮食习惯使乡人对粑粑情有独钟。无论到何地,进食充饥首选粑粑,没有粑粑,馒头也行。到异地老乡家里拜访,常听主人说这样的话:“这样吧,我们今天打酥油茶,吃粑粑。”浓浓的乡情溢于言表,让你感到亲切,感到温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