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文字虫 于 2019-5-13 23:31 编辑
【庆建国70年】 70年,我家住房的“四跨跃”
我是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的一名普通的退休干部,1950年生人,今年69岁,与我们伟大的祖国一起成长。从我家70年间住房越来越好的4次跨跃,清楚地印证了伟大祖国越来越富足,祖国人民生活越来越幸福。 我开始记事时,家里住的房子,是新中国建立前、已经近百年的破旧土坯房。 所谓土坯房,就是人们用泥土打成的土坯(见上图)盖的房。 我们家乡,一般情况是,用砖做硷,用来防碱,作为房屋墙的基础。上面,再用土坯垒墙。 这样的房屋,墙经不得雨水冲刷,时间稍长,很容易毁坏,致房屋坍塌。人们只好过一两年时间,就用麦秸泥,泥一次墙面。泥墙,是很累而且需要一定技术的活儿,成为农村人的一项负担。 我记得,我爷爷过世后,我父亲在外工作,我奶奶和我一老一小,为泥墙,一要求人,二要准备饭(人们不要钱,只是吃顿饭而已),是要作些难的。 第一次跨跃,由土坯房变抹灰房。 所谓抹灰房,就是将土坯房的外墙面抹上白石灰,较土坯房美观、结实(如图)。 这样的房屋,省去了泥墙这个大麻烦。不过,在以前那经济条件不好的时候,买石灰要花钱,也是多数人家负担不起的。 1963年,我的家乡遭遇特大洪水,我家的房子彻底倒塌,家夷为平地。灾后,党和政府无偿给了木料、房顶需要用的箔、蓆等等,生产队安排劳动力给打坯、盖房。我记得,家里借了些钱,购买了白石灰,我家的新房子由土坯房变成了抹灰房。 第二次跨跃,由抹灰房变砖挂面房。 所谓砖挂面房,就是房屋的墙,外侧是砖(立着用),内侧是土坯(卧着用),较抹灰房更加结实耐用(如图)。
这样的房屋,不但,能够有效地解决墙的雨水冲刷问题,而且,因为墙厚,冬暖夏凉。 我记得,因为我和父亲两人工资收入除去日常生活外,有了结余,所以,在1979年,我家推倒旧房,新盖起砖挂面房。 第三次跨跃,由砖挂面房变砖房。 砖房,就是房屋的墙,不用土坯,全部用砖(卧着用),称谓“一卧到顶”(图为我家的房)。
这样的房屋,经久耐用,使用百年都没有问题。 1989年,我因为工作等原因,全家搬迁到冀县(今冀州区)城里。当时,政策允许个人盖私房,我利用个人积蓄和部分借款,在县城盖起全部为砖的一套“三合院”。 第四次跨跃,由砖房变水泥浇筑房(即高层楼房)。 不言而喻,这样的房屋,是目前的最好的了。 2010年,我家房屋,因为城区道路拓宽,而被拆迁。2016年,搬到回迁的24层的高楼大厦。 我家原来已经修建20多年、水电暖等设施早应该更换的自建房,置换成了2套110平方米、3室2厅的单元楼。(图为我家住的楼房)
70年间,我家房屋的四次跨跃,只是从住房的质量说的。期间,广大人民的住房,不但质量越来越好 而且数量越来越多。 改革开放前,我的家乡,经济条件差,人们的住房,仅仅是够用就算:一家人三代、四代,十多口人,挤在一个院里。老人、孩子4、5口人住在一间屋。 一般的是四合院,坐北朝南。3间北屋的东、西两个里间住人。中间是客厅,还有个锅头。北屋东、西两侧或一侧有耳房,做饭或放东西。1、2间东或西屋住人或放东西。1、2间南屋或住人,或放东西,或当牲口棚。 1978年,人们的住宅,砖房占20%左右;砖挂面房和抹灰房占60%左右;土坯房占20%左右。农民人均住宅房屋不足0.5间、4、5平方米。当时,人们非到万不得已是不盖房的,主要是没有经济力量。“修房盖屋,愁得哭”是最贴切的写照。 到了2009年,土坯房、抹灰房和砖挂面房,现都已基本绝迹,继之而起的是高大、宽敞的、外部水砂石或贴瓷砖的、内部装修漂亮的起脊砖瓦房或砖平房。很少有两代或几代人住一个院的了。只要小孩结婚,首先另盖一处宅院,起码盖上100平方米以上的房屋。 《冀州统计年鉴》载:冀州农民人均住宅使用面积,1988年20.7平方米;2007年28.9平方米。2012年,冀州人均居住面积达33.3平方米。 衣食住行,是人们最基本、最重要的生存、生活需要。住,是4项中最花钱的,是重中之重。住的问题解决后,其他3项就好办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