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真晚上好!
每年过国际妇女节的当天、前一天、后一天,都会有无数相关的信息发出来,大致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没有女性就没有这个世界。这当然是个不会错的立论。人们苦苦找寻证据,证明女性多么伟大:首先是著名女性取得了哪些成就,从屠呦呦到居里夫人,每年复习一遍;其次,为了平衡,为了显得不那么看重名人,会从日常说起,无名女性如何辛苦养育具体的丈夫和孩子、所有家庭、我们的国家、全世界——没有她们的劳苦与牺牲,人类显然不能繁衍至今。 第二类着力于讨论女性在当今时代的生存状况。这类言论大多是将女性置于受害者位置表达同情、忧虑,呼吁有关各方进行一些改进。其中涉及的问题,包括基本人权——生存、温饱、自主与自决、婚姻、生育(在这里,生孩子、生几个孩子与前一类的“人类之母”有着截然不同的意味)、安全,待遇——就业状况、享有的假期、工作待遇、工资水平、职场性骚扰。 这类文章描述的世界里,女性不能被生下来,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不能上桌吃饭,不能继续读书、深造,不能决定自己什么时候嫁给谁还是谁也不嫁,不能确定自己生不生孩子、生几个孩子,不能想穿什么穿什么、不能安全地走在夜色甚至大白天的城市、城乡结合部、乡村,找不到工作,找到工作也与男性同工不同酬,被上司、同事骚扰。被这样描述的世界的恐怖在于,它渲染一种焦虑,女性成为绝对弱者,无力改变、选择和拥有,永无出头之日。
第三类只占很小很小的一部分。大概是有感于女性被过分“重视”的男人们的反攻倒算,围绕女性算消费账,最后导出女性的物欲,哎呀,女性朋友们,你们要注意啊,你们花了太多钱,你们通过消费认了自己被物化的这回事。 在今天来看,这三种,都有人证物证,都与事实有关,又似乎没有一种不是刻板印象。 也许就是这样,每一年每一年,这个节日前后必须发布的陈词滥调里,几乎没有什么新的可讨论的内容。这种选择轻松多了,认了本来过节也只是一种形式。一切不改就不改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