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文字虫 于 2018-8-31 05:58 编辑
他与邱少云是同连战友
张金涛,又名张恩波,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徐家庄乡松篱村人。生于1918年农历八月初三,卒于1996年,享年78岁。 他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于1947年4月,满怀激情入伍参加了八路军,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战役、战斗。后随部队开赴朝鲜,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在部队担任排级司务长。 他在部队,与著名英雄邱少云是同一个连的战友。 他于1954年,从部队复员回村,担任生产队政治指导员多年。 积极参军。1946年8月,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党和政府发出“大扩军”号召。张金涛虽然已经近30岁,仍然积极报了名,其妻子王大苗,虽然有大月份身孕,仍然坚决支持丈夫参军。当时,驻村的八路军晋冀鲁豫军事政治大学和村党支部、农会高度赞扬他们夫妇俩。在编演的文艺节目中就有“王大苗真是棒,送夫参军当榜样;张金涛真是强,年大参军打老蒋。”张金涛于1947年4月参了军。参加的是“刘邓大军”,即晋冀鲁豫军区野战军第二纵队。这个部队1948 年5月,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野战军,1949 年2月,编为第二野战军。刘伯承任司令员、邓小平任政治委员。 与邱少云同连。张金涛在部队,与著名英雄邱少云是同一个连的战友。 他们的连队1949年是,中原野战军第二纵队第29师87团9连。历史资料标明:邱少云是“1949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为第15军第29师第87团第9连战士。”《老年日报》2018年1月12日第7版刊登的甘肃.陇南锁德成题目为《我与邱少云一个班》的文章中,写道:“1949年12月底,邱少云被编入二十九师第八十七团第九连”。 张金涛比邱早入伍两年多的时间。 他们的连队1952年在抗美援朝时是,“第二野战军第29师第87团第9连”。 据人们回忆,张金涛曾经说过,在部队,自己与邱少云就比较熟悉。在朝鲜战场上,邱的牺牲地距自己所在地仅仅10余米远。 屡立战功。张金涛后人现在仍然很好地保存着老人在部队的2个《功劳证》和1枚奖章。 下面是1948年12月的《功劳证》,布的。 正面两部分:上部分是,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的画像,两侧是红旗。下有“功劳证”3个字。下部分是,从右至左,竖排的8行32个字----“人民功臣,无尚光荣。大家选举,人人尊敬。不骄不傲,团结群众。再接再厉,功上加功。”骑缝是“功字第0730号”。 反面从右至左,竖排写着“功劳证。张恩坡(波之误)同志系十八团九连。四八年二月,于战时建立功绩,业经评定为二小功。这是张恩坡同志为人民服务的无尚光荣。尚希继续努力,争取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特奖此证。”下款是“中原野战军第二纵队司令部、政治部”。 “二小功”,现在已经没有这个叫法了。过去战争年代由于立功等级不规范,有些部队有大功和小功的奖励,至于和现在的功如何对应就没有标准了。 下面是1949年的《功劳证》,布的。 正面两部分:右部分是,一名战士,左手举着一面有毛泽东主席像的红旗,右手提着枪;象征胜利的一个高层建筑和“功劳证”3个字。左部分是,从右至左,竖排的8行32个字,内容同上证。骑缝是“大功字第107号”。 反面从右至左,竖排写着“功劳证。张恩波同志系八七团九连,于渡江作战追歼敌人中,建立功绩,业经评定为一大功。这是张恩波同志为人民服务的无尚光荣。尚希继续努力,争取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特奖此证。”下款是“中原野战军第二纵队司令部、政治部”。 “一大功”,解放初期军人立功中的“大功”,是指军人有重要或重大贡献,相对于“记功”更高的荣誉。其相当于现在的记一等功或二等功。
现在的记功,包括一等功、二等功、三等功。其记功等级标准为,岗位成绩突出、有较大贡献的,可以记三等功;有重要贡献的,可以记二等功;有重大贡献和影响的,可以记一等功。而解放初期,军人记功仅分为记功和记大功两个层次。对应看,当时的记功相当于现在记三等功,记大功的对象是有重要或重大贡献的军人,所以,“一大功”相当于现在的记一等功或二等功。 下面是1954年2月17日的奖章。铜的。 正面是,红五角星,内有天安门图案,下是麦穗和枪。 反面,上书写“全国人民慰问人民解放军代表团赠”,下书“1954.2.17。” 张恩波曾经给人们讲,是“鞋底救了命”。 淮海战役时,一次行军,一颗子弹打在他的背包上,正打在背包里的鞋底上。鞋底比较硬,顶住了子弹,“没有要了我的命”。 复员以后。张恩波于1954年从朝鲜战场回国,随部队驻扎在井陉时,曾允许妻子和大儿子前往探望。 他于1954年末被批准复员,回到了家乡。在家乡当了20来年的生产队政治指导员。因为,他政治思想工作做得好,生产队长换的不少,他一直干。 他有4男3女7个孩子,家庭人口多,生活比较困难。人们说他是有功的老军人,劝他找民政局、武装部等组织申请照顾。可是,他说,有困难的户很多,我能够过得去,就不能给组织添麻烦。直至上世纪80年代,他始终没有向组织要过照顾、救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