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文字虫辛 于 2018-5-24 04:40 编辑 【那年那事】 70年前的军民鱼水情 部队编剧赞拥军
1946年底,八路军晋冀鲁豫军事政治大学(以下简称“军政大学”)由太行山迁入今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徐家庄乡松篱村、淄村、冯家庄村等几个村庄。其总部驻扎在松篱村。 该军政大学前身是“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一部。校长是刘伯承,政委滕代远,教育长赵再生。1948年,并入华北军政大学。
因为解放军在这里近一年的时间,与老百姓朝夕相处,军民互帮互助,结下了深厚情谊,关系如同鱼水。 该大学警卫连的干部战士们与松篱村赵学林一家的故事,留下的鱼水情深佳话,流传至今。 当年,该大学警卫连集中住在松篱村赵家胡同,炊事班设在赵学林家的院子里南屋。 当时,赵学林的家人大都在外工作、学习,只有学林奶奶赵谭氏和学林二爷赵玉灿两个人居家,一处大院子和多间房屋闲着,所以,炊事班设在了他们家。 赵谭氏,虽然是小脚,但正值壮年,体格很好。她把解放军官兵视为亲人,无微不至地关心、照顾。 她平时没什么事,于是,就包下了炊事班的择菜、淘米等活儿,成了不在编的炊事员。 她看到警卫连的战士因为忙于训练,不能及时订上掉的扣子,就经常给干部、战士们订扣子;她还经常利用干部、战士出去训练时候,把他们的脏衣服“偷”出来,洗干净,并且,帮助他们缝补破损的地方。 她多次主动照顾“病号”:用自己家的鸡蛋做“病号”饭;用民间偏方,给“病号”退烧、止疼、治闹肚子,等等。 赵玉灿每天积极主动地帮助炊事班干累活儿:担水、劈柴、拉风箱等。经常与干部、战士们一起,背“病号”、抬伤病员。 警卫连的干部、战士对于房东赵家,同样是视为一家人。 按照连长规定,官兵们包下了赵家平时的扫院子、担水;包下了夏天的雨后排水和冬天的扫雪。 一次,赵谭氏夜间生病,连长带领七八名战士,把她及时送到部队诊所医治,侍候至康复。 警卫连的干部、战士,还编演了一个名为《好房东》的活报剧,在各个驻军村庄的街头和军民联欢会上演出。 剧中,连长女扮男装,亲自扮演赵谭氏;炊事班长饰演赵玉灿,把赵家拥军的事迹演得活灵活现。如今80多岁的张韶贤说:“至今还清楚地记得这个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