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四海 于 2017-9-20 07:47 编辑
中国的南北地理分界线以秦岭 — 淮河一线划分:秦岭 — 淮河一线以南者为南方,秦岭 — 淮河一线以北者为北方。 下乡前就听说过这样一件趣事:安徽蚌埠市是我们去北大荒必经之地,位于淮河的南岸。守卫津浦铁路淮河大桥的解放军战士分立大桥南北两端,冬季桥南的战士配发棉大衣,桥北的战士配发皮大衣 —— 因为桥南桥北分属南方和北方。 可见,南方和北方享受的待遇是不一样的。南方天热,每年夏季有“高温费”;北方天冷,每年冬季有“烤火费”(现似称“取暖费”)。 农场职工有“烤火费”,每人每年三十多块钱(具体数字忘了)。他们每年为过冬而在自家房子附近高高堆起麦秸垛、豆秸垛,小院子里是劈好的坢子、柴禾垛。这垛那垛,也得花钱。说出来也许大家伙不信:当年我们农场一牛(马)车麦秸 2 块钱,一牛(马)车豆秸 3 块钱,一牛(马)车柴禾也才 4 块钱!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钱还不是柴草钱,是车钱。柴草白给!家里如果有两个人工作,那烤火费就不是“收支平衡”,而是“略有节余”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有了这么多“垛”,干部职工家属“烤火”不成问题,至少不成大问题。 知青也有烤火费,因为知青是农场正儿八经的职工,咋会没有烤火费呢?有!但知青的烤火费不发放到个人,由农场(或分场)统筹使用。 按每人每年 30 元、一个连队 100 人计,烤火费 30000 元,在当年可以买多少车麦秸、豆秸、柴禾?!不敢指望冬天宿舍里可以光膀子、搧扇子,但进屋脱棉袄总可以做得到的。 可怜知青经常做不到这一点,特别是下乡最初几年。冬天,睡觉钻被窝前得先来一番思想斗争,戴上皮帽子,念两遍“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才丝丝哈哈地钻进去。睡靠墙位置的早上甚至能把半条被子和墙冻在一起,得慢慢拽开。 有的知青冻惨了,趁黑到家属区“打土豪、分田地”、“均贫富”,小不溜的划拉一点柴禾。第二天家属看看雪地的痕迹就知道是谁干的好事,一通骂。 后来上面传出话来:如果知青在农场结婚成家,也给烤火费。 知青可不傻,不让男女之间说话的也是你,让结婚成家的也是你,拿知青当不识数咋的?—— 下乡的后几年早就军心不稳、人心浮动了。 咋整呢?知青只能“烧大腿”,扛着。我们没少睡凉炕,搁在现在早起不来炕了。当年还行,正应了那句俗话: 傻小子睡凉炕 —— 全凭火力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