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周永根 于 2017-8-12 16:54 编辑
耸立在南京长江南岸狮子山顶的阅江楼,是600多年前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想建而没有建成的一座楼阁。想当年朱皇帝为歌颂自己打天下建王朝的“丰功伟业”,特意撰写了一篇长达近两千字的阅江楼记(当然是墨客即如今秘书代书成分居多),本想在这俯瞰万里长江的狮子山顶兴建一座楼阁,作为后人永久传芳的标记。这样做也并非朱皇帝的发明,从古人修建豪华的宫殿甚至坟墓,到现代某些政绩工程,何不有此意。 奇怪的是,朱皇帝心目中的阅江楼,竟然在长达260年明朝期间都没有建成。倒是在600年后的今天,这座历史上出了名的有记无楼的阅江楼终于矗立在南京下关江边的狮子山巅。这座被现代文人墨客称赞为“积淀着古都历史,展现出中华文化”的现代楼阁,甚至被称颂为中国继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后的吴楚第四名楼。如此之雄伟,如此之壮观,如此之美景,真是了不得了不得也! 历史上的狮子山原名卢龙山。山高78米,它位于南京城西北的下关,濒临长江,登其巅北可览长江,南可瞰金陵胜景,从军事角度讲是拱卫南京城的西北门户。据史书记载,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卢龙山以8万军队大败陈友谅40万人马。为纪念这一决定性的胜利,朱元璋正式当上皇帝后再度登临此山,赐改卢龙山名为狮子山,下诏在山顶建阅江楼,并亲自撰写了《阅江楼记》,又命众文臣每人都得写一篇《阅江楼记》。这里面数大学士宋濂所写一文最佳,后入选《古文观止》。这当然是后话了。但是这座具有如此巨大历史意义的楼阁竟然没有在明王朝统治期间建成,以致留下千古之迷! 阅江楼为何终未建成?历来说法不一。有的说是朱元璋受了宋濂文章的影响。据说宋濂的《阅江楼记》形为歌颂,实为规劝;有的说是因为国库空虚,无力顾及。其实朱元璋建阅江楼的初衷,就是为了纪念他曾在狮子山上指挥八万伏兵,击败了劲敌陈友谅40万人马的强势进攻,为其建立大明王朝奠定了基础。14年后也就是洪武7年(公元1374年),的春天,朱元璋想到自己百年以后还必须令子孙后代颂及自己的功劳,故准备在南京狮子山顶建一楼阁,还亲自命名为阅江楼。并以阅江楼为题,命令在朝的文臣职事们各写一篇《阅江楼记》以纪念他当年的战功。当时朱元璋已经动用数千服刑囚犯在狮子山顶修建了建楼用的“平砥”,也就是地基。 但是朱元璋在写了楼记、打了地基后又突然决定停建阅江楼,并在他的《又阅江楼记》中说明了停建的理由:一是上天托梦给他,叫他不要急于建阅江楼;二是在他经过深思熟虑后,觉得应该抓迫切需做的大事,建阅江楼这事应该缓一缓。对于朱皇帝的这一做法,说法就多了,如果各位有兴趣到南京一游阅江楼之有见解。但是笔者认为其最主要的原因恐怕还是当时明王朝百废待兴,多年战乱百姓已经不堪如此巨资的负担。朱元璋权衡利弊后,由于他出身贫苦,小时候也是吃过许多苦头的,加之打天下的不易,从稳定大局出发,他考虑再三最终还是选择放弃修建。这当然是他为了巩固明王朝根本利益的举措,但也对饱经战乱、亟盼安稳的人民群众休养生息大有好处。因此朱皇帝停建此举应当成为中国历史的一个亮点。 六百多年来,人们因两篇脍炙人口的《阅江楼记》勾起的“阅江楼情结”挥之不去。终于在六百年后的今天,后人圆了朱皇帝的建楼梦!随着整个世界形势的宽松,过去狮子山这座驻扎重兵的军事要地也不“要地”了。据说驻山上的部队一撤防,修建工程立马开工。经过四年的大兴土木,整整两亿人民币的投入,2001年,阅江楼—这座六百年来“有记无楼”的楼阁,从历史中“走”出来变成现实,傲然耸立江畔。一副“一江奔海万千里,两记呼楼六百年”的对联,道出了阅江楼六百年后成楼的真实写照。 现代人修建的阅江楼整体成“L”型,主翼面北,次翼面西,两翼均可观赏长江风光。主楼在两翼的犄角处,外四内三,共计七层,总高度为51米,总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共七层。整个建筑碧瓦朱楹、檐牙摩空、朱帘凤飞、彤扉彩盈,具有鲜明的明代风格,古典的皇家气派。完全符合朱元璋笔下的“碧瓦朱楹,檐牙摩空,朱廉凤飞,彤扉彩盈”的具体描述。
登上阅江楼巅来到楼外围廊放眼远眺,但见浩瀚的大江滚滚东去,江面上船来船往,那宏伟的南京长江大桥近在咫尺,一览无余,美丽的江淮风光尽收眼底。 至于关于阅江楼的几篇古文,有朱元璋分别写的阅江楼记和又阅江楼记,还有宋濂写就的阅江楼记,它们从不同的角度把个阅江楼的来龙去脉写的清清楚楚的,网上更有现成的文稿,就不在此转发啦。倒是当年笔者去阅江楼时曾留影几张,发出来供大伙斧正为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