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文字虫 于 2017-8-10 05:53 编辑
八十多年前的冀州乡村教育
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公元前201年建县,距今已经2200多年,具有悠久历史。史书载,明、清朝以前,“冀为古名邦,旧有学,冠于他州”;80多年前的民国时,“教育甚盛”,其乡村教育也很发达。 概况。80多年前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冀县(今冀州区)全县村镇均“设立初级小学堂”,其中,“富庶村庄兼设两等(初级、高级小学),或别立女学劝学所”。 1928年《冀县志》载:当时,“冀县凡452村庄”“民国十七年(1928年),共设立初等小校321处”,其中,女校24所。分为6个学区。 1933年出版的一本《年刊》载:淄村,一个290户的村庄,在民国22年(1933年),有2所学校:“公立初级小学校”,有学生85名,其中,1年级30名;2年级34名;3年级13名;4年8名。“惠明女子学校”,有学生31名,其中,1年级12名;2年级10名;3年级9名。全村计有在校学生116名。 经费。当时,冀州乡村教育的经费有多个渠道。1.教育局津贴全部或部分。2.学生缴纳。《冀县教育志》载:“初等小学堂,每个学生每月银元3角”。3.地用。《冀县志》释:就是“民间典买田宅所有,官中牙用(指买卖经纪佣金)提三成归各该村庄办学”。4.捐赠。5.地租等等其他。 《年刊》载:淄村两所学校1933年的经费,计有学生缴纳、捐赠、地产佣金、地租、基金利息,等等。计906.9元,其中,学生缴纳89.5元,平均每人0.77元。 课程。《冀县教育志》载:“冀县初级小学开设的课程有,公民、国语、算术、手工、美术、音乐、体育、卫生、自然”。后取消了公民和手工。 教科书(课本)是南京民国政府教育部审定,上海书局印刷出版发行。 那时,许多学校仍然讲授《百家姓》《三字经》《千家诗》等;仍然以毛笔字和珠算为国语、算术的主要内容。有的老师不完全按课本讲,教《古文观止》《红楼梦》《孟子》等经典著作,讲义单另刻蜡版、油印,分发给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