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党项人 于 2017-7-18 13:28 编辑
山西省太原市西南方的晋祠,是我国北方黄土高原上少有的古代园林风景胜地。据说是周朝的第三代皇帝周成王姬诵有一次同他最小的弟弟叔虞一起在悬瓮山脚下即现在晋祠所在地玩耍。姬诵随手摘下一片桐叶削成玉,对叔虞说:“把这地方封给你。” 叔虞就请求成王选择吉日正式虞封地。成王说:“我是和你说着玩的。”叔虞说:“天子无戏言。”,周成王想反正这天下也是我们姬家的,封给哪位兄弟也是自己家的,于是就把这块地方封给了叔虞。 叔虞取得这块封地后,统治期间对百姓尚算友善,所以后人在当年姬诵答应封给叔虞土地之处修建祠堂以资纪念。因为此地正好处于晋水源头,所以被人们称为晋祠。 实际上晋祠修建于哪个年代已经难以确定。有文字说北魏《水经注》“际山(即悬瓮山)枕水,有唐叔虞祠(即晋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说这就是指晋祠。由此推断晋祠的历史距今也有一千八百多年了。 晋祠的观览之处不少,可圈可点的首选祠堂的大门。晋祠的大门正向东方,这在国内其他著名庙宇、祠堂大门都向南方开是少见的。缘故于那时人们对太阳神的崇拜,所以大门开设在正对太阳升起的方向—东方。到晋祠去游玩,千万不要说“天下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这句国人皆知的名言。那样是会闹笑话的。 晋祠里的古树多。一进入晋祠,四处可见参天的青松翠柏国槐。由于树高冠巨,即使炎热夏季晋祠里也非常凉快。成为人们避暑的好去处。历代书法大师也多有墨宝以牌匾留存。 金人台。金人台呈正方形,四角各立铁人一尊,每尊高两米有余。其中西南隅的一尊铸造于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经历八百多年的雨雪风霜,迄今明亮不锈,生动地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在北宋时所达到的高度冶炼和铸造水平。特别是那座宋代的金人,是游人抢着与其合影的好去处,常有人为个好镜头而挣得个面红耳赤,不亦乐乎。 鱼沼飞梁。全沼为一方形水池,是晋水的第二泉源。池中立三十四根小八角形石柱,柱顶架斗拱和梁木承托著十字形桥面,就是飞梁。东西桥面长十九点六米,宽五米,高出地面一点三米,西端分别与献殿和圣母殿相连接;南北桥面长十九点五米,宽三点三米,两端下斜与地面相平。整个造型犹如展翅欲飞的大鸟,故称飞梁。飞梁始建年代和旧址都不详,根据《水经注》纪载,北魏时已有飞梁之设。现存此桥,可能是北宋时与圣母及同时建造的。一九五五年曾按原样翻修。建筑结构有宋代特点,小八角石柱,复盆式莲瓣尚有北魏遗风。1936年,我国建筑大师梁思成与夫人林徽因来到了晋祠看到鱼沼飞梁之后不由得发出惊叹,他说,这种形制奇特,造型优美的十字形桥式桥梁在古籍中有过记载,在古画中也偶有所见,但现存的实物,仅此孤例。 圣母殿。圣母殿背靠悬瓮山,前临鱼沼。圣母即唐叔虞和周成王的母亲,周武王的妻子,姜子牙的女儿——邑姜。此殿创建于北宋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是现在晋祠内最为古老的建筑。殿高约十九米,重檐歇山顶,面宽七间,进深六间,平面布置几乎成方形。殿身四周围廊,前廊进深两间,廊下宽敞。在我国古代建筑中,殿周围廊,此为现存最早的一个实例。殿周柱子略向内倾,四根角柱显著升高,使殿前檐曲线弧度很大。下翘的殿角与飞梁下折的两翼相互映衬,一起一伏,一张一弛,更显示出飞梁的巧妙和大殿的开阔。殿、桥、泉亭和鱼沼,相互陪村,浑然一体。 圣母殿采用“减柱法”营造,殿内外共减十六根柱子,以廊柱和檐柱承托殿顶屋架,因此,殿前廊和殿内十分的宽敞。“减柱法”的熟练使用。说明宋代在建筑上已进一步掌握了力学原理;斗拱和柱高的比例适当,避免了隋唐建筑中用料的浪费,在建筑式样上也更富于艺术性。圣母殿是宋代建筑的代表作,对于研究我国宋代建筑和我国建筑发展史都很有价值。殿内无柱,不但增加了高大神龛中圣母的威严,而且为设置塑像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游晋祠,当要深记的是 “晋祠三绝”: 一绝是周柏隋槐。周柏是北周时代种植的柏树,隋槐是隋代时种植的槐树,至今都还茂盛葱郁。特别是那株位于圣母殿左侧的周柏。相传为西周时所植,距今已有2700多年。树身已向南倾斜约40度,老枝纵横,盘根错节横卧如虬龙,但仍充满了生机。北宋欧阳修在庆历三年(1043年)来到晋祠题写诗句:“地灵草本得余润,郁郁古柏合苍烟。”明未著名书法家博山也在树旁留下“晋源之柏第一章”的名笔。 二绝是圣母殿内宋代彩塑。圣母殿内供奉着四十三尊彩塑。主像是圣母邑姜,其余四十二尊是宦官、女官和侍女。圣母邑姜居中端坐在凤头椅上,神态庄严,凤冠霞帔,雍容华贵,强烈地表现出皇后的仪容与风采。侍女像有的捧饮食,有的侍起居,有的奏乐歌舞,有的捧文印翰墨等,身材的尺寸都和真人大小差不多,这些侍从都是根据秦制度六尚(尚冠、尚衣、尚食、尚沐、尚席、尚书),唐宋因袭其制,各有专职,身份、性格无一雷同。她们或幽怨、或忧郁、或愠怒、或哀思,神态自然逼真,面目俊俏可爱,造型生动,眉目传神,表达出被禁锢深宫,身心备受摧残的宫女的强烈不满情绪。其塑造手法突破了古代寺院中宗教题材的平淡,采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塑造了具有丰富思想感情的人物形象,是中国古代泥塑的精品,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三绝中的最后一绝是难老泉。从晋祠后悬瓮山发源的晋水有三个源泉,一是善利泉,一是鱼沼泉,一是难老泉。而难老泉是三泉中的主泉。由于其长年不息,水温保持在17℃,每秒流量达到1.8立方米。所以可以说晋水的源头就从这里发出。关于难老泉,有一个“柳氏坐瓮,饮马抽鞭”的民间故事。说是晋祠北面的金胜村有一个姓柳的女子,嫁到了古唐村,受婆婆的虐待,每天都要到远处去挑水。一天,在挑水的路上,她碰见一位骑马的老人向她讨水饮马。虽然这一担水她好不容易从远处挑来,但是善良的柳氏还是把这一担水全送给老人饮马了。老人临走时送给柳氏一根马鞭,说只要把鞭子插在水缸里,一提鞭子,水就会涌上来。柳氏回家之后一试,果然如此。 后来,婆婆发现媳妇不再挑水,而水缸里的水却始终是满的,心中不免产生怀疑,就趁媳妇不在家,偷偷地察看,发现了水缸中的马鞭,心想这是一个宝贝,伸手过去把马鞭提出缸外,一时之间,缸里的水马上喷涌而出,向四处漫流。 正在娘家梳头的柳氏发觉水涌出来了,赶快跑回婆家,见水大难以堵住,忙用院中的石板盖住缸口,自己坐在石板上。汹涌的大水顿时变成潺潺的细流,不断从柳氏的身下流出来。一直流到现在,从未断流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