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笔耕 于 2017-4-28 06:51 编辑
十位老太太的故事 下面照片中的十位老太太,非亲非故,素不相识,他们是2011年以来相继走到一起的。六年来,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老姊妹情深义重故事多多。 他们当中最大的78岁(前左1),最小的65岁(后右2),按年龄从大到小排列并称呼为:张奶奶、邸奶奶、杨奶奶、吴奶奶、岳奶奶、周奶奶、胡奶奶、赵奶奶、李奶奶、王奶奶,真乃张王李赵奶奶代表,五湖四海奶奶荟萃。 人们称他们为“一大家奶奶”,头目是胡奶奶(我老伴,后右1),由她在识人善举的基础上个别拉手而来的,其中,一位是我家门对门的老邻居,两位是本小区的住家户,一位是经常买药从药店认识的药剂师,两位是晨练走步及打羽毛球认识的老乡党,两位是多年共事的老同事,还有一位是拉骆驼而来的某奶奶的好朋友。 他们文化程度不高,最高的是高中,有两人还不识字。他们有的儿孙满堂,家庭富裕;有的老年丧伴,孤独简居;有的子女不孝,心存芥蒂;还有的家里有着这样或那样不顺心的事。由于他们知根知底,互相信任,又有相同的经历和共同的语言,能说心里话,能合得来,所以像浆糊一样黏在了一起。 他们最开心的是一月一聚: 此事起源于我孙子过生日,当时的六位奶奶都来了,有礼品,也有压岁钱,盛情难却,我们在家里摆了一桌,其乐融融。之后是他们给岳奶奶贺新居,家宴招待,喜气洋洋。后来觉得在家里不方便,就转移到酒店里去了,先是争着请客,饭菜尚未上齐,就有人偷偷摸摸去付款了,哪知早有人已交上押金了,看来老妪们的智商还是挺高的啊!无奈之下便实行了AA制,而后又变为ABC轮流坐庄了。别看他们有的退休工资低,有的是家属,没有经济来源,靠买菜打酱油抠门攥下的几个私房钱来应酬,但聚餐掏钱一个比一个大方,标准直线上飚,每餐由三、四百元上升到七、八百元,又无奈之下头头便发话定上线为500元。但对策紧接着又出来了,不管是谁坐庄,来时每个人都提着小包包,什么好水果、干鲜、自做的油饼、酿皮、煮鸡蛋以及一月来私存下的好吃的、好喝的全拿来了,生怕姐妹们吃不好,吃不够。他们每月聚一次,轮一遍就快一年过去了。到欢聚的前一天,他们就忙乎起来了,电话接连不断,订餐比来选去,心情激动得像出嫁闺女一样夜不能寐。即日便打扮一番,早上9点多就出发了,吃午餐、闲聊、逛公园、去商场,直到吃完晚饭才回家。老姊妹欢聚一起,促膝谈心,陈谷子懒糜子,知心话儿说不够,好爽啊!真是:可口饭菜凝聚了深情厚谊,欢声笑语驱散了往日愁肠;衷言善劝释放了疑虑纠结,难得乐趣陶冶了老人情怀。这样的享受,蹲在家里那能有,望河问天有几时? 在平素的日子里互相关切入微: 记得在两年前的一个深夜,我家隔壁杨奶奶突然敲我家的门,说是老爷子不行了,让过去一下。我和老伴赶忙进去,见80多岁久病的杨爷爷晕倒在地上,口里吐出白沫,已不省人事了。我们将他抬上床,在确定已经奄奄一息的情况下,以我为主为其收尸,脱掉旧衣,穿上了寿衣,扶正了头部,抚摸嘴唇及脸剣复位合拢,当女儿女婿从红古赶来时,急事已基本到位了,他们一家人对此总是感激不尽。说起我们两家,多年来关系很好,有来有往,经常串门闲聊,谁家做了好吃的端去一碗,我老伴每次搞过道卫生,总是两家门前一起过,拖地擦门,不分你我。就连他家养的宠物小狗也是我家的常客,老远见了摇尾相迎。真是: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开关门声相闻,猫狗互相往来。 多年来,药剂师李奶奶一直是奶奶大家庭的义务医生,哪位奶奶及其家人有什么病,吃什么药,她了如指掌。经常去安宁药品批发市场垫资为大家买药,一次就是几大包,好几百元甚至上千元,分装好并写上服法用量后亲自送上门,并经常打电话询问病情,及时调整用药,老姊妹们的健康时刻挂在她的心上。 每天早上,就近居住的五位老太太按约定的时间地点总在那里等候去晨练,人不到齐谁也不愿离开,一年四季,无论刮风下雨,搭上伞也是如此,已经坚持了五、六年了,晨练完又一起去市场买菜,包包件件,互相照顾,精神可嘉,周围的人们赞叹不已。 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小事,诸如:奶奶们过上几天总要互相打电话问寒问暖,如果谁有了病,大家赶忙提上礼物去看望。谁家的孙子放学时家里没人管,就在校门口接上领回自家做作业甚至留下吃完晚饭才送回家。奶奶们的友好深情已经影响惠及到子女甚至孙子辈,好几家奶奶的子女及孙子已成为好朋友了,三代人的情谊,有多么珍贵啊!奶奶及其家人,无论谁去外地旅游,回来时总要给姐妹们带来特色礼品,谁回了老家带来土产品,要给大伙分一份,虽则是一小袋土豆或一壶壶胡麻油,礼轻人意重。每当逢年过节,总要互相走动拜访或致意问候。一件件似乎很平常的小事,像纽带、像桥梁,牢固联接了10位老太太及其家人们的心,成为居家小区一道亮丽的风情线!
笔后感: 十位老太很平常,区区小事不寻常。 以心换心铸真情,人间大爱在身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