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文字虫 于 2017-4-5 07:18 编辑
【佛教领袖释道安(1)】
名人评道安
释道安(312----385),西晋长乐郡扶柳县人(今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小寨乡扶柳村)。谓安平国或者常山,为误。 他是东晋时著名高僧、杰出翻译家。他致力于佛教中国化,被誉为中国“佛教领袖”。
遍查群籍,纵观史料,千百年来,无论是过去,还是如今;无论是佛教界,还是他界、民间;无论是政界的帝王、文官武将, 还是凡间豪族、官僚、百姓;无论是著名权威专家,还是四方学士,对释道安均予以极其尊重、敬仰、推崇,而高度评价。 前秦皇帝苻坚(357~~385年在位),思慕能够辅佐朝政的文武贤才,想把释道安请到长安辅佐自己。太元三年(378年),不惜派十万大军攻占襄阳,夺“请”道安。坚向诸将领颁诏曰:“昔晋氏平吴,利在二陆;今破汉南,获士裁一人有半耳”(一人指释道安,半指凿齿,盖以脚疾偏废而戏称)。 苻坚把释道安请到长安后,下殿出迎,尊为国师,特别下令整修了长安五重寺,称为“国师寺”,请道安入住,以方便他在此弘扬佛法。 在长安,苻坚不但每有军国大事,皆咨询于安,与他同辇出游,还下令曰:“读书人凡有疑难问题,都要向道安请教。” 苻坚还曾经派人送给道安一尊外国金箔倚像,有7尺高,还有金坐像、结珠弥勒像、金缕绣像、织成像各1个。 晋孝武帝司马曜(373~~396年在位),曾经诏曰:“安法师器识伦通,风韵标朗,居道训俗,征绩兼著。岂直规济当今,方乃陶津来世。” 对于道安“俸给一如王公,物出所在。” 梁州刺史朱序说:“安法师道学之津梁,澄治之炉肆矣。”就是说,道安不但是一位佛教大师,他对陶冶社会风气,维持社会治安,都有极大的功劳。 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称赞他:“远闻安(道安)风,谓是东方圣人,恒遥而礼之。” 隋天台智者大师赞曰:“佛图澄、道安、慧远(3人)三叶相承,若日月星之丽天也。” 东晋文学家孙绰赞曰:“物有广赡,人固多宰,渊渊释安,专能兼倍,飞声汧陇,驰名淮海,形虽草化,犹若常在。” 唐代高僧释灵一禅师作诗《安公》,赞扬道安大师云:“弥天称圣哲”“弘道识行藏,匡时知进退”“学文古篆中,义显心经内”“法服应华夏,金言流海岱”。 近代国学大师、史学家梁启超集中研究了释道安思想,他认为:“使我佛教而失一道安, 能否蔚为大国, 吾盖不敢言。故能为我佛教界作空前之开拓,其门徒极盛,而最能光大其业者,则道安也。佛法确立,实自东晋,中国佛教史,当以道安以前为一时期,道安以后为一时期,前此稍有事业可纪者,皆西僧耳。本国僧徒为弘教之中坚活动,实自安(指释道安)始。” 已故国家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曾说:“佛教在中国的广大流行开始于四世纪,当时中国僧道界道安法师是一位重要人物。是起了很大作用的佛教领袖。”
已故国家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北省佛教协会会长净慧长老称:“道安法师应该说是中国佛教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个人,他总结了在他之前佛教在中国传播的经验,也开创了从他之后佛教在中国继续发扬光大的局面。道安法师算是笫一个里程碑——佛教中国化的第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 宗教学家、历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生导师任继愈讲:“外来佛教义学最终能够通过玄学进到中国的上层思想领域,道安是真正的奠基人。”“他为佛教的中国化作了理论上的示范,也为中国化佛教的发展提供了方法理论上的指导。” 原北京大学校长、中国著名哲学史家、佛教史家、教育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汤用彤教授称:“盖安师于传教译径,于发明教理,于厘定佛规,于保存经典,均有甚大之功绩。而其译经之规模,及人材之培养,为后来罗什作准备,则事尤重要。是则晋时佛教之兴盛,奠定基础,实由道安。”“东晋之初,能使佛教有独立之建设,坚苦卓绝,真能发挥佛陀之精,而不全藉清淡之浮华者,实在弥天释道安。道安之在僧史,盖几可与特出高僧之数矣。”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哲学博士方广昌称:“二千年来的中国佛教史上……能够真正成为中国佛教划时代的人物却为数不多,而道安却就是这样一个既‘名’且‘高’的中国佛教史上的一座高峰。”“道安用自己的一生,为佛教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以来的将近四百年的历史作了一个总结,并为佛教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开拓了道路,指明了方向。” 重庆佛学院教务主任李正思教授称:“我们可以说,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 释道安是真正的始祖—-开创者和奠基人”。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温金玉称:道安是中国佛教之父,他对佛教的贡献具有里程碑意义。 襄阳市佛教协会会长、道安法师研究会会长圣君法师称道安法师为“中华释祖”。 日本学者道端良秀在其著作中写道:“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 与中国本土文化思想, 经过长期的互相碰撞、冲突及彼此相互吸收, 融合, 形成了不同于古印度佛教的中国化佛教。 这是佛教为适应中国国情, 随机应化的结果, 这也是历代祖师大德为佛教事业, 呕心沥血献身的结果, 在这诸多大德中贡献最为突出, 堪称佛教中国化第一人者, 非道安大师莫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