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文字虫 于 2017-2-17 04:12 编辑
冀州《冯氏宗谱》之研究
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有一套已经保存130年的《冯氏宗谱》(下简称《谱》)。这套《谱》有5册,不但有世系表,还有大量的文字叙述;记载的内容发端为前2300年,距今已经4000多年。据业内人士讲,这套《谱》,保存时间及内容,在国内实属少见。故,作者对于这套《谱》进行了比较认真地研究。
《谱》之概况 这套《谱》,被冀州区冀州镇岳良村村民冯庆双1家3代人传续保存。
这套《谱》,成稿于清咸丰十年(1860年)桃月(3月),距今(2016年)已经156年。是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10月,用毛笔楷体字重录书写的,保存至今(2016年)已经129年。 这套《谱》5册中,第1册为文字综合类,第2---5册为世系表格图谱。其中3册完好无损,2册有破损,幸内容不缺失。 这套《谱》的第1册中,载有1篇长达24个页码、3400字左右的《冯氏源流》。 这套《谱》的第1册中,载有从宋至清名人作的10篇序言。其中,宋1篇,元1篇,明2篇,清6篇。序言作者,冯氏人5篇,他姓名人5篇。 这套《谱》的第1册中,载有《邰邠穑事遗风》《复录宗图》《稷庙》《庙中世系图谱》《后稷赞》《二八月祭牌式》等一些内容。 这套《谱》的第1册中,还载有重录谱例、谱附例。其中,谱例6条,谱附例5条。说明了编修《冯氏宗谱》的目的、原则及以后再修的建议。 这套《谱》的第2---5册是世系图谱,以表格形式编排,载有冯氏从第1世至第78世的男子,内容含讳名、字、号,父母、妻、子的情况和职位、生平事迹、谥号及史、志书的评价。有的人的生平事迹长达4、5页。
《谱》之评价 作者认为,这套《谱》是比较严谨、真实、正确、可靠、可信的。 首先,该《谱》是北宋以前谱书的续修本。这套《谱》的10篇序言中,时间最早的为北宋宣和二年,即1120年。距今(2016年)已经896年。 这能够充分说明:清朝时的这套《谱》,是对清以前、最迟北宋时冯氏族谱的续修。 可以肯定地说:这套《谱》中的一些内容,并不是清时编者撰写的,而是从千年以前古人所写谱书上转载而来的。 时间久远的古人历史记载,应当是可靠、可信的。 其次,该《谱》得到他姓名人的肯定。这套《谱》中,有“赐进士第、观礼部政蓬莱李先生”于明“万历六年(1578年)”作的《重修后稷志序》;有“赐进士第、通议大夫、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吕旻于“万历七年(1579)”,“于京都官舍”作的《后稷志序》;还有,礼部侍郎孙承恩,通议大夫、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吕旻和拔贡生陈维新、 举人姚许等共8人,“拜赠”的9 幅对联。 这能够充分说明:这套《谱》的内容,并不是冯氏人的自拉自唱、自我吹嘘,而是得到他姓名人的审读、肯定。 他姓人肯定,排除了冯氏人的自我狭隘偏见,第三者表态,应当是客观、公正的。 当时名人作序、赠联,说明他们对于这套《谱》及内容的重视、赞赏。作序、赠联的人,无论是学位还是职位,可谓是国家级“顶尖”人物: “赐进士第”,是参加“殿试”,又称“廷试”,即现在全国的考试(高考)而及第者。 “拔贡生”,明、清时,每三年各省学政就本省生员择优保送中央,参加朝政考试合格的称为拔贡。通过了入国子监肄业者称为“拔贡生”。 “通议大夫”,文散官名。唐、宋时为正四品下,元、明、清时为正三品。 “礼部侍郎”,礼部,中国古代官署,是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侍郎,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副总理兼教育部、外交部部长 “翰林院学士”,是翰林院的首长,只设一人。他的职权主要是作为皇帝的顾问,负责起草皇帝诏书,管理史册、文翰、考议制度、详正文书等。从二品。相当于现在的社科院院长。 这些国家级“顶尖”人物,对于这套《谱》表态赞赏,能够充分说明其内容的是严谨的、真实的、正确的。 再次,该《谱》内容得到出土碑刻的印证。岳良村最近出土的石碑也能充分说明该《谱》内容的准确性。 这通碑,立于“清乾隆六十年”“二月中浣”,即1795年2月中旬。距今(2016年)已经221年。碑文是“赐进士出身、翰林院编修、加三级记录七次裴谦撰”。翰林院编修,主要是诰敕起草、史书纂修、经筵侍讲。为正七品。 这通碑,是儿子为父亲立的。儿子冯慎明,太学生。是长乐信都冯氏第74代;父亲冯珣,是第73代。 这通碑,碑文开始是“公后稷第七十二代孙”。这印证了:该《谱》中记载的“长乐信都冯氏,以后稷为第一世往下排序,是后稷后裔”之内容的真实性。
与《史记》比较 该《谱》所记载的许多内容,与司马迁的《史记》完全相符。从而,证明了冀州《冯氏宗谱》的正确性。
冀州《冯氏宗谱》与《史记》比较,具有4个完全相符。
----后稷记述完全相符。《谱》记载,后稷是冯氏第1世。《谱》在《世系表》和《冯氏源流》中,详细记载的后稷的身世、名字和号来历、姓、生平事迹等,都与《史记》完全相符。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记载:后稷“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嫄。姜嫄为帝喾元妃。” 还详细记载了姜嫄受孕、生后稷后的情况、取名“弃”的原因及后稷的生平事迹。曰:“周后稷,名弃。” “好种树麻、菽,麻、菽美。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穀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弃,黎民始饥,尔后稷播时百穀。”“ 有令德。” 《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记载:帝喾“黄帝之曾孙也。”“弃为周,姓姬氏。”“弃主稷,百穀时茂。” 《史记》卷十三《三代世表第一》记载:“周起后稷”“后稷有父名高辛;高辛,黄帝曾孙。” 《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第七十》记载:“维弃作稷”。 ----世系记述完全相符。《谱》在《世系表》和《冯氏源流》中记载:冯氏第1世,后稷; 第2世,不窋; 第3世,鞠陶; 第4世,公刘; 第5世,庆节; 第6世,皇仆; 第7世,差弗; 第8世,毁隃; 第9世,公非; 第10世,高圉; 第11世,亚圉; 第12世,祖类; 第13世,亶父; 第14世,季历; 第15世,昌; 第16世,高。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记载:“后稷卒,子不窋立。” “不窋卒,子鞠立。鞠卒,子公刘立。”“ 公刘卒,子庆节立”“庆节卒,子皇仆立。皇仆卒,子差弗立。差弗卒,子毁隃立。毁隃卒,子公非立。公非卒,子高圉立。高圉卒,子亚圉立。亚圉卒,子公叔祖类立。公叔祖类卒,子古公亶父立。” “古公卒,季历立,是为公季。”“公季卒,子昌立,是为西伯。西伯曰文王。” ----人物记述完全相符。对于后稷以外的其他人物,《谱》与《史记》的记载,也完全相符。 《谱》记载:公刘“字叔均。务耕种,行地宜,始用牛耕。”“百姓怀之,徙而从焉。”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记载:公刘“务耕种,行地宜”“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
《谱》记载:亶父“字古公”“积德行义,国人戴之。”“皆颂其德”。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记载:古公亶父“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 “民皆歌乐之,颂其德。”
《谱》记载:季历“立为公季” “笃於行义,诸侯顺之。”“诗人歌之曰:其德克明克明,克类克长,克君克顺。”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记载:“季历立,是为公季。公季脩古公遗道,笃於行义,诸侯顺之。”
《谱》记载:昌“爵西伯”“敬老慈幼,礼贤。” “延四方之士” “献洛西之地,方千里。” “请纣以除炮格之刑,纣许之。” “在羑里,演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 “归者三十国,三分天下,奄有其二。” “在位五十年,寿九十七岁。”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记载:“昌,是为西伯。西伯曰文王。”“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 “献洛西之地,以请纣去炮格之刑。纣许之。” 《史记》卷三《殷本纪第三》记载:西伯“阴修德行善,诸侯多叛纣而往归西伯”。 《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第七十》记载:“德盛西伯”。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记载:“西伯盖即位五十年。其囚羑里,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
《谱》记载:公高“字庶叔”“武王有天下封庶叔于毕。” 《史记》卷四十四《魏世表第十四》记载:“武王之伐纣,而高封於毕,於是为毕姓。” ----稷祀记述完全相符。稷祀,就是祭祀后稷。几千年来,冯氏人及祖先坚持稷祀。 《谱》记载:不窋“世稷官”“不务稼穑”“废稷官”。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记载:不窋“去稷不务”。
《谱》记载:公刘“修后稷之业”。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记载:“公刘虽在戎狄之间,复脩后稷之业”。
《谱》记载:亶父“克复后稷、公刘之业。”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记载:“古公亶父复脩后稷、公刘之业”。
《谱》记载:昌“遵后稷、公刘之业”。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记载:“昌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
《谱》之质疑 对于这套《谱》,一些人存有一个质疑,即《世系图谱》中,载了冯氏从第1世至第78世的男子。时间从公元前2300年至清朝时1860年,计4000多年。4000多年,只有 78世,平均每一世50年,很不合理。合理正常的情况,应当是一世一代20年左右。 经过认真研究分析,感觉到有以下5 个原因,而造成了这一问题的出现。 第一个原因是:《谱》中古时的“一世”, 很可能代表了几代人,不能把“一世”理解为一个人。《谱》中古时的“一世”,时间过长,就能说明这个问题。 如第1世“弃”即后稷,《谱》中载,前2300年出生,夏太康元年(前21世纪)卒,约200年(岁)。他“职居田祖,又职天官兼掌大司马”,仅“在位”就达“一百一十八年”。如果按合理正常的情况,一世一代20年左右,后稷1个人,相等于10代。 再如,第22世冯城万,“在位83年”,活了至少100多岁。 如果按合理正常的情况,一世一代20年左右,冯城万相等于5、6代。 其原因或是,那时处于原始社会,没有文字记载,均为传说。 第二个原因是:中间有遗漏,《谱》很可能给连续了起来。 如第1世“弃”即后稷,到第5世庆节,《谱》载,时间是从后稷死的前21世纪,到商时约前1562年,计600年。600年的时间,只有4世,每世折150年。 再如第22世冯城万,到第24世冯质公,《谱》载,时间是从东周(前661年)到前504年,计157年。中间相隔157年的时间,只有1世。 又如第29世冯家父,到第31世冯季翳,《谱》载,时间是从东汉高帝(前206)到王莽时(9年),计215年。中间相隔215年的时间,只有1世。 还如第49世冯相到第52世冯古,《谱》载,4代人间,代代父子都是80多年,多的110多年。 上述情况,都是不正常不合理的。原因很可能是,因为战争、自然灾害等原因,其间世代没有记载,修《谱》时,把中间遗漏的连续起来了。 第三个原因是:修、续《谱》的人,对于一些“丑”,很可能故意藏形匿影而删减了。 《谱》中出现的“把中间遗漏的连续起来”问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也很可能是,修、续《谱》的人,对于一些“丑”,故意藏形匿影而删减了。 第四个原因是:《谱例》和习俗造成。这套《谱》的《谱例》规定,只是记载长子,而且只是记载奉祭后稷的,不奉祭后稷的,没有记载。 长乐信都冯氏,有个习俗,就是如家有多子,让长些的儿子外出奔波发展,留下小些的儿子在老家侍候老人,承袭奉祭。 长些的儿子与小些的儿子,同世同代同辈人,年龄相差30多、40来岁,是常见的。 比如,冯庆双家族,其大爷爷的孙子冯庆龙,生于1912年,与其六爷爷的孙子冯庆刚,生于1977年,同世同代同辈人,年龄相差65岁。 这样一来,奉祭后稷的上一世,与下一世,两世两代两辈人,年龄相差六七十岁,就不奇怪了。如果按合理正常的情况,一世一代20年左右,就差了两三代。 第五个原因是:因为“穷大辈”所致。河北冀州,历史上自然灾害频发,而且是兵家必争之地,战乱不断,人民生活贫穷。守祖地、奉稷祀的人就更穷。一般穷人与富裕人家,或者与外出奔波发展、择地而居的同世同代同辈人比较,结婚晚,生子晚,逐渐成为“穷大辈”。“穷大辈”与富裕人家比较,同世同代同辈人,年龄相差30多、40来岁,是不为怪的。 比如,现在岳良村就有的同龄人差4、5个辈份的。 这样说来,这套《谱》的《世系图谱》中,载了冯氏从第1世至第78世的男子。时间从前2300年至清朝时1860年,计4000多年。4000多年,如果按合理正常的情况,一世一代20年左右,应当是200来代,《谱》中只有 78世,几千年下来,因为以上5个原因,少若干世代,也是可以说得过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