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杜 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即将来临,不觉使我想起杜牧的“清明”来,全诗二十八个字,连孩童都能背颂,该诗可说是家喻户晓。诗是心中的歌,原于生活,高于生活,而这首诗,更贴近实际,通俗易懂:诗的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点明诗人所置身的时间、气象等自然条件。清明节为唐代的大节日之一,这一天 ,或合家团聚,或上坟扫墓,或郊游踏青,活动多样。但是杜牧在池州所过的清明节却不见阳光,只是绵绵细雨下个没完。 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断魂”,着重写诗人的感情世界。他看见路上行人悼念逝去亲人,伤心欲绝,加上下雨天,更增加了行人的愁丝。“借问酒家何处有”一句 。诗人触景伤怀至极,而又要冒雨赶路,雨湿衣衫、春寒料峭。诗人借酒消愁。于是,他便向人问路了。结句“牧童遥指杏花村”,点明了上句诗人问路的对象 ,“牧童遥指”把读者带入了一个与前面哀愁悲惨不同的焕然一新的境界,放牛娃热心甜润的声音,加上远处百花似锦,争相斗艳,春意真浓,酒旗飘飘,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诗的前两句创造了一幅凄迷感伤的艺术画面,后两句则创造了一幅鲜明生动的画面,前抑后扬,对比交错,相映成趣。 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扫墓是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基于上述意义,清明节因此成为华人的重要节日。 清明节是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扫墓活动通常是在清明节的前10天或后10天。有些地方的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 清明节纪念祖先有多种形式: 扫墓是清明节最早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延续到今天,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有所变化。扫墓当天,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鲜花等。 由于火化遗体越来越普遍,其结果是,前往骨灰放置地拜祭先人的方式逐渐取代扫墓的习俗。 现在有人也在庙宇里为死者立神主牌,庙宇因此也成了清明祭祖的地方。 清明节当天有些人家也在家里拜祭祖先。 在清明节这一天,可到先人坟地、骨灰放置地或寺庙的灵位前静默鞠躬。 清明节来历: 谈到清明节,都会联想到历史人物介子推。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搞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 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发现有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现在,清明节取代了寒食节,拜介子推的习俗,也变成清明扫墓的习俗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