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是贺知章《咏柳》中的诗句。没有收在<唐诗三百首>中,不知什么原因?实际上它和〈回乡偶书〉一样,也是脍炙人口的一首杰作,以柳来形容美女,现代伟人毛泽东在《蝶恋花》中为了纪念他的爱妻杨开慧,有“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的诗句。当然“杨”和“柳”在这里有双重的含意,同样表达了美的意思。此诗借柳树歌颂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她是美的创造者,美的使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诗中洋溢着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这是一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写杨柳,该从哪儿着笔呢?毫无疑问,它的形象美是在于那漫长细细的枝条。一年一度,它长出了嫩绿的新叶,丝丝下垂,在春风吹拂中,左右摇摆,有着一种迷人的景态。这是谁都能看到的。古典诗词中,借用这种形象美来形容、比拟美人苗条的身段,婀娜的腰支,也是我们所经常看到的。 这诗别出新意,翻转过来。“碧玉妆成一树高”,一开始,杨柳就化身为美人而出现:“万条垂下绿丝绦”,这千条万缕的垂丝,也随之而变成了她的裙带。上句的“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摇摆。诗中没有“杨柳”和“腰支”字样,然而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树化身的美人,却给写活了。“碧玉妆成”引出了“绿丝绦”,“绿丝绦”引出了“谁裁出”,最后,那看来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风”,也被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绘了出来。这“剪刀”裁制出万紫千红的锦绣大地,它正是大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给予人们美的享受。从“碧玉妆成”到“剪刀”,我们可以看出诗人艺术构思一系列的过程。诗歌里所出现的一连串的形象,是一环紧扣一环的。也许有人会怀疑:我国古代有不少著名的美女,柳,为什么单单要用碧玉来比呢?我想,这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促进、互为补充的。二是碧玉这个人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提起碧玉,人们就会联想到“碧玉破瓜时”,“碧玉小家女”来。碧玉在古代文学作品里,几乎成了年轻貌美女子的泛称。用碧玉来比柳,人们就会想象到这美人还未到丰满的年华;这柳也还是早春稚柳,没有到密叶藏鸦的夏柳;和下文的“细叶”“二月春风”又是有联系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深深地抓着了垂柳的特征,在诗人的眼中,它似美女的化身。高高的树干,就像她婷婷玉立的风姿,下垂的柳条,就像她裙摆上的丝带。在这里,柳就是人,人就是柳,两者之间仿佛没有什么分别。然而,更妙的以下两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在贺知章之前,有谁想过春风像剪刀?把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由无形化为有形,它显示了春风的神奇灵巧,春风的无限魅力,并使《咏柳》成为咏物诗的典范之作。当然也有“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何须怨杨柳。”的诗句,这里的“春风“和”杨柳“不是那里都能看到的,在戈壁、沙漠,“春风”变成了“秋风”,“秋风扫落叶”,我记得在新疆的阿尔泰的老风口,当地农民戏言:“我们这里一年只刮两次风,一次半年。”据说风能把汽车吹翻。这里的风就不是“春风”了。可见春风不是随处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