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是唐朝武后年代诗人贺知章的诗,题为《回乡偶书》,好一个“偶”字,虽然是触景生情,信手捡来,可是字字处处真情必露。贺知章字季真,淅江萧山人,早年迁居绍兴。少时即以诗文知名。他性情放诞,自号「四明狂客」。好饮酒,善草隶。与李白在长安一见即为忘年之交,与张若虚、张旭、包融齐名,号「吴中四士」。这首诗抒写了久别回乡的感受。 当我第一次读这首诗的时候,还是孩提时代,只觉得顺口,易读、易懂。如今再读这首诗时,感觉特别亲切。也许和这位一千多年前的故人有同样的命运,有同样的感慨。也许这也是这首诗能流传至今的原因吧。 诗人从小离开家乡,五十年后才回来,虽然家乡口音没有改变,但须发却已稀疏变白。晚辈们见了都不认识,笑着问:“这位客人是从哪里来的?”这首诗看似平淡,却内涵丰富。前两句写游子重回故乡,淡淡的叙述中含有不可言说的兴奋和激动,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走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白发老人,不禁感慨万千。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限感慨,自己的年迈体衰与被当作“客人”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竹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以如此简短的语言写出了所有游子的共同感受,这就是本诗千百年引起人们心灵共鸣的重要原因。 我是个测绘老兵,曾经以“祖国建设的尖兵”引以为荣。东奔西跑,走南闯北,曾经爬过祁连、昆仑、天山,跨过长江、黄河。并不像那位老人家所说的“踏遍青山人未老”。而是随着岁月的迁移,已是“踏遍青山人已老”。“少小离家老大回”,年轻时离开家乡,虽然一年有一次探亲家,探亲访友时间实在溜得很快,好容易回到自己的故乡,家乡变了,变得那么美丽,变得都不认得了。“乡音无改鬓毛衰”。而我家乡的口音没有改变,一口常州土话,但须发慢慢的变白了,小伙子变成了老头儿,难怪村童们会不认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年老的朋友,你也许也有这种感受吧。2010-01-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