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阎立诚 于 2016-9-17 07:41 编辑
迎中秋邻里同游召稼楼 亲和源十二号楼会员 打开我的门,打开你的门, 我们就是大家庭。没事你串串门, 有事就叫一声。 抱抱你的小孩一样的亲, 问问我的老人一样的情。 打开我的门, 打开你的门, 我们就是一家人。 没空我替替您, 有空就将一军。 拍拍你的肩膀兄弟的亲, 拉拉我的手儿姐妹的情。
邻里之间亲无间, 只有乐盈盈。 远亲不如这近邻, 近邻胜过那远亲,邻里相亲也是咱中华的魂。
一晃到亲和源已经一年多了,记得去年楼里组织到南翔游览。由于我们在嘉定住了四十余年,南翔不知去了多少次了,所以没有参加。今年酷暑刚过,微弱的秋风才轻轻吹来,温度在三十度左右天气不冷不热,楼里组织到召稼楼去旅游。召稼楼,我大概也去过三四次了。但那里的礼园,还没有好好玩过。加上楼里组织旅游不仅仅是游玩,更是加强邻里之间接触,增进邻里友谊的一个最好的机会,所以我们决定再有事也得参加。 九月十二日这天,老天也帮忙是个大好的晴天蓝天白云,温度在28度左右。穿一件短袖体恤也就够了。我们上午九点准时到金龟广场上车,没有想到一辆大巴居然坐得满满地,还有好几个人没有位置,只好再叫一辆车同往。我知道召稼楼在松江,也不知道亲和源到那里有多远。在车上看到车由秀沿路,到康新公路,再到康沈公路,直到康钱公路车开了二十多分钟就到召稼楼了。其实到过召稼楼会员不止我们一家,好多会员都不止一两次啦。有的说召稼楼东西便宜,有的说召稼楼的公园幽静秀美。我随大家到召稼楼主要是看看这里的礼园,在熬过连续三十天的高温,陪陪家人一起出来散散心。
提起召稼楼,最有兴趣的是它的名字“召稼楼”——其实现在一进召稼楼牌坊对面的长廊里有一块匾上面有说明:
我第一次来时,这里没有这块匾的说明。我是个走到哪,问到哪的好问的人。那次,问了多少人,甚至有自以为是的路人讲“赵家楼”就是赵家的楼。大多数人都不知道,直到我走完了大街,走到召稼楼桥时才遇到一位六十岁左右的当地人,他才津津有味的对我这个八十岁老人讲起名字来由的有趣的故事。虽然现在有了一块匾的说明但还不及那老人讲的故事有趣。
他说,古代这里是一位官员的家,他家有良田千顷。每到农忙就跑到邻村,请邻村的农民帮忙收割和播种。这样很麻烦又费事,要派好多人出去请工,后来他想出一个办法,就在这里盖了一座钟楼,到农忙时他在家打钟,附近的农民听到钟声就过来帮忙。所以叫“召稼楼” 我们和六楼的邻居,到召稼楼以后,就直接跨过资训桥,穿过仁善街,再过纯佑桥,直奔“礼园”。据说礼园之名,出于司马相如《上林赋》:“修客乎礼园,翱翔乎书圃。”我们进入礼园,才知这里面有纪念当地城隍秦裕伯和水利专家叶宗行两家的纪念馆。在叶宗行纪念馆里他的巨大的塑像上方写着“禹功江浦“巨大的匾额,两边的对联评价他的功绩——上联曰“流开黄埔功垂百世叶宗行”,下联曰“堰立都江名震千秋李太守”。虽对联有点夸张,但浦江人民对秦裕伯叶宗行二人的功绩永远记在心头的心情不能不为之感动。
园内有挹秀阁、望海亭点缀其间, 船舫、书楼、花厅一应俱全,曲径回廊,真是一步一景。前辟云、鹤二湖,中隔长廊,外连老姚家浜,复兴港曲水相通,纵横成网,为江南园林之佳作。 我们尽兴游览了礼园以后,回到大街肚子已经饿了,走到一家店名为“老八样”的饭店,我久闻浦东名菜就是“老八样”,也不知哪老八样?于是四人信步走进古色古香的店堂,一位有五十开外的中年妇女前来招呼我们在安静角落里的一张八仙桌坐下,给我们看看召稼楼的老八样——召家拆蹄,扣三丝,扣鸡块,扣咸肉,扣蛋卷,桂花肉,金针木耳鱼,本帮三鲜加上一个什锦大拼盘。 听她介绍以后,想想四个都是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如何吃得下!就问她什么是你们最拿手的菜,那服务员说召家拆蹄,我们就要了个拆蹄和一个汤三鲜加上一盘芋艿和一盘青菜。再要了八个“下沙烧卖”。很快菜都来了,这四个平均年龄八十三岁的老人居然一下子把那一大盘拆蹄一扫而光。久以闻名的下沙烧卖,也毫不留情的吃完。昔日饮食拘谨的老人,今天却开怀大吃。在吃饭的时候邻桌来了楼下的邻居,我们介绍了拆蹄,他们也要了一盘。就这样吃饱喝足,离开老八样店家。重新走上街头采购了,买了糖醋生姜,蹄筋,酱黄瓜……。在酒足饭饱,采购完成后回到召稼楼牌坊前休息等车。这时同楼的会员们纷纷大包小包从召稼楼出来了。大家高兴地交流着今天的收获和对召稼楼的印象。 回亲和源前,我们楼长招呼大家集中在牌坊前来一张12号楼的全家福,邻居们高兴地集中在召稼楼广场上留下了珍贵的合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