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行3——“个園”
到扬州我们住东关街,这是我多熟悉的街。1946年秋我进入江都县初级中学。就住在东关街五福巷,每天早晨步行从街西头走到东头的羊巷去读书。每天都经过“个園”,那时是私家花園,那我从来没有进去过,甚至都不知道东关街还有“个園”。这次到扬州我们住长乐客栈就在“个園”的对门,所以“个園”就是我们到扬州游览的第一站。我们中午到达下午就到“个園”。
如果是问“个園”她的整体布局,那“个園”从南往北先是住宅区,接着是假山区,最后是竹林区。
学友江明和惠琴在六十年代就住在“个園”,第一个孩子就出生在“个園”。所以他们成为当然的导游了。我们看到东关街门口那个“个園”的砖砌的门匾。跨过那高高的门槛进入園内。“丛书楼”进入眼帘,“丛书楼”两侧有联曰:“清气若兰虚怀当竹 乐情在水 静趣在山”看出当年盐商不仅家富有,且清高雅静。原来这里曾是扬州国画院院长江轸光先生,就是我同学江明的父亲的旧居。我们在江明和王惠琴住房前留步,听听他们介绍当年的景象。“个園”从南往北先是住宅区,穿过火巷是假山区,最后是竹林区。住宅区全盛时期分为五路建筑,分别以福禄寿喜财为主题,但现在的園区只恢复了中间三路,即禄福寿三路建筑,其余两路仍被用为民居。
我们穿过火巷直奔園区,那四季園引起大家的兴趣,都围绕亭前揣测分析。其实四季亭被假山分蜂叠石,两边修竹劲挺,高出墙垣,作冲霄凌云之姿。竹丛中,插植着石绿斑驳的石笋,以"寸石生情"之态,状出"雨后春笋"之意。这幅别开生面的竹石图,运用惜墨如金的手法,点破"春山"主题。在春園和夏園之间有一月亮门相连接,月亮门上两个字“个園”与别处个園笔法迥异,经江明介绍这是他父
亲江轸光老先生书写。我们感到特别亲切,不仅是因为他是我学友的父亲。更因在六十余年前我在扬州见过这位老人。所以大家在这“个園”下争相拍照留念。
夏景位于園之西北,东与抱山楼相接。夏景叠石以青灰色太湖石为主,叠石似云翻雾卷之态,造園者利用太湖石的凹凸不平和瘦、透、漏、皱的特性,叠石多而不乱,远观舒卷流畅,巧如云、如奇峰;近视则玲珑剔透,似峰峦、似洞穴。山上古柏,枝叶葱郁,颇具苍翠之感;山下有池塘;深入山腹,碧绿的池水将整座山体衬映得格外灵秀。北阴处有一涓细流直落池塘,叮咚作响,池中游鱼嬉戏穿梭于睡莲之
间,静中有动,极富情趣。池塘右侧有一曲桥直达夏山的洞穴,洞之幽深,颇具寒意,即使炎热的夏天,人们步入洞中,顿觉清爽。盘旋石阶而上,登至山顶,一株紫藤迎面而立,游人悠游其间忘却了无尽的烦忧。在夏園美景的吸引下,请一年长的东北老乡替我们拍照留念,当老人问起我们的年龄时,我们如实地告诉他平均年龄大于八十,老乡惊讶地叫我们老大哥老大姐。
秋景经过抱山楼的"一"字长廊,園之东部便是气势雄伟的秋景,相传出自清代大画家石涛之手笔。秋景用黄山石堆叠而成,山势较高,面积也较大。整个山体分中、西、南三座,有"江南園林之最"的美誉。黄山石呈棕黄色,棱角分明,如刀劈斧砍。整座山体峻峭凌云,显得壮丽雄伟。进入山腹,如入大山之中,险奇之处随时可见。中峰高耸奇险,下有石屋,可容十几人,内设石桌、石凳、石床,通风良好,四季干燥,颇具生活意趣。沿腹道攀援而上,至山顶拂云亭,顿觉心胸开朗,满園佳境,尽收眼底,正所谓秋山宜登者也。尤其是夕阳西照,使整座山体洒上一层黄金,这时你才能领略造園者将此山面西的道理。
冬景造園者将冬景安排在南墙之下,背靠高墙几乎终年不见阳光,远远望去似积雪未消,地面用白石铺成。冬山用宣石(石英石)堆叠,石质晶莹雪白,每块石头几乎看不到棱角,给人浑然而有起伏之感。造園者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将假山堆叠得如一群狮子,远观似一头头雪狮欢腾跳跃,憨态可掬。南面高墙上有二十四个风音洞,后面的巷风袭来,时而发出呼啸之声。造園者不光利用"雪色"来表现冬天,还巧妙地将"风声"也融合到表现手法中去,令人拍案叫绝。山侧的几株腊梅烘托出冬天的严寒。正当人们面对端庄、静穆的冬景,感叹一年终了之时,蓦然回首,发现西墙上有一洞窗,露出了春景一角,似乎在向人们招手,暗示春天又将来临。
我们还对那传说中山石含有十二生肖山石发生了兴趣,经良久的揣测才退出園去。
冬山区留一花瓶门可入春山区,形成春夏秋冬连绵不断壶天自春的園林趣味。竹林区修竹万杆,共有九属六十余种,其中不乏精品稀品竹类,镇園竹当属离北门不远的龟甲竹。不知道楼主是不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