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文字虫 于 2016-4-7 02:50 编辑
岳良村的“后稷庙”
清乾隆年间的史书载:《金氏语录》记,我国的“后稷庙(祠)”有“二处,一在直隶冀州东南岳梁村,去城八里;一在山西稷山县,去城五十里稷山上。皆冯氏奉祀后稷祠。”“直隶冀州东南岳梁村”,即今河北省冀州市冀州镇岳良村;“稷山”,在今山西省运城稷山县,为后稷的出生地。下图是稷山县的“稷王庙”。
冀州岳良村的“后稷庙(祠)”,初建于西汉,在唐、宋、明、清重修过4次,于1957年被拆除。 西汉五年(前201年),高帝刘邦为“祈农报谷”“敕建祠宇”,在“冯城”-----河北冀州岳良村建了“后稷庙(祠)”。同年,高帝刘邦诏“二八祭”,即“春秋祭”“二八月祭”。 唐朝长庆二年 (822年)重修岳良“后稷庙”,使“庙貌新焉”。重修“后稷庙”,是由节度使王廷“凑之”。节度使是“总领成德军之官”。 北宋神宗赵顼熙宁(1068--1077年)时,冀州州主“主造”,“再(第2次)修稷庙”。那时的冀州州主(刺杀)是鲁有开。 清朝雍正九年(1732年),冀州州主(知州)俞鸿馨(海盐人)为岳良村“后稷庙”提写匾额---“粒粮万世”。 清朝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进行了第3次修岳良稷庙。当时,举“璒与璨,委以庙事”“有祖莹隙地租钱数十贯”“又积其金至二百余”,璒与璨2人与族人一起,“卜址基,肯堂构,建门墙”,使稷庙“金容已焕”。 清朝咸丰八年(1858年), 第4次重修岳良“后稷庙”。此庙位于今岳良村中心路东端,旧时冀县至枣强老官道路北、村东大坑东上岸。 岳良“后稷庙”前,有个小广场。广场上,有石桌、石桩。石桌是上下马櫈,石桩是拴马桩。在广场上,文武要下轿,武官要下马。 “后稷庙”坐北朝南,看着很雄伟。大门是个瓦房门楼,门楼正中檐下挂着一块长方形大木板,上写隶书体的3个大字---“後稷庙”,为蓝底黑字。门楼两旁的门柱上,书写着古时名人赐的对联,为黑底金字。 “后稷庙”有两进,两个院落。 前院西侧是义学,也是祭拜的人洗手、整衣的地方;东侧是空地,是奉祭时搭棚起灶的地方,存放准备的祭品、做大锅饭,等等。 后院最北边,是3开间的大殿。大殿蓝瓦灰墙,雕梁画栋,5阶青石台阶。大殿前廊柱上,都写着古时名人赐的对联。大殿内正中,供奉着高大的后稷塑像。塑像前紧靠着一张长长的供桌,供桌上供奉着冯氏第1至第60世牌位,各个牌位写着名讳、字、号、皇封爵位、官职。再前是放祭品的供桌。后院正中,有个多半人高的大香炉。后院东侧,有1碑亭,碑亭内,是刻有后稷功德的巨大石碑。 很可惜,岳良“后稷庙”在1957年兴修水利打井时被拆除。 目前,岳良村在冀州市委、政府的领导支持下,正在打造“美丽乡村.特色古文化村”,规划建设占地500亩的“岳良后稷、冯太后文化旅游区”,其中,首先是第5次重建“后稷庙”。
|